第88章 英雄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改) (第2/3页)
书的道德洁癖。
于是钱忠书终其一生,维护住了自己在感情上的名誉,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觉得的。
王濛和老婆的感情非常好,两人一起渡过了下放的年代,相敬如宾,简直是这个文学圈的佳话。
然而,后来在老婆去世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据传相识仅仅十五天),王濛就找了下一任,而这个人和他的老婆极其相似。
有人认为,这会有损王濛的名誉:你老婆对你那样好,你不说“守孝三年”,你至少等待三个月吧。
王濛破罐子破摔道:“没办法,我也是个人。”
这肯定对王濛的形象有损。
文学这个圈子就是这样离谱,一个人在这一刻是圣人,下一刻就走向反面。
反过来也能成立。
宫雪听明白了余切的纠结,她说:“那让我做你最亲密的战友,最好的书迷,受过你恩惠的朋友吧。”
哦,这就是做“红颜知己”?
这真的是只有文艺女青年才讲得出来的话,做老婆的赛道达不到第一,就去另一个赛道。
余切暂时答应了。
但他心里没有真正接受这种关系,他隐隐觉得还需要经历更多事情去考验。
而且,让张俪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如果张俪不接受,要二选一,结果是必然的。
之后的几天,余切罕见的没有出去参加沙龙,也没有再和宫雪聊到这方面话题,他呆在房间里面看书。
各大报刊上频繁有书评协会奖项的通稿,谈论起有哪些作家可以获奖,他们根据作家的知名度、文学性、销量等等进行排名,并由拥有投票权的媒体人进行最终投票。
这就是为啥这个奖项可以刷出来:它本质是一个被营销出来的奖项。
谁的版面大,谁就更容易获奖。
很多媒体人并不看书,他们人云亦云,谁名气大就给谁投票。
中国人挤进去版面不容易,但挤进去之后就容易一枝独秀。
《东风压倒西风》的摄制组以前并不知道美国的奖项是这么拿的,而余切奔走的过程,让他们大开眼界,原来美国人也是讲究关系,讲究刷脸的。
“妈的,天下乌鸦一般黑!”有人骂道。
西班牙人卡门成了这个纪录片最近的常客,因为她毫不避讳的讲述西方奖项的真相。
卡门是个正儿八经的穷苦人起家的西班牙妇女,在为她的拉美文学军团五夺诺奖(加上未来的)的奇迹中,卡门强大的公关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巴塞罗那的街头,即便是卖一个水果,你也要给警察给好处费,和关键人物搞好关系;街头的一幕教会了我如何处事,直到我有了现在的地位,我仍然受益匪浅。”
卡门说“诺贝尔奖”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只是为了未来二十年小试牛刀。“当年马尔克斯拿文学奖,我几乎想办法打点了每一个瑞典人。”
“打点不一定能拿到那个奖项,但没有打点是绝无可能的。”
这档纪录片不断有中国人以前不知道的真相在披露。
到现在,余切已经基本锁定书评人协会奖。因为在智利针对“聂鲁达之死”的追查中,已经进入到第二轮调查,第一轮调查中,来自多个国家的医学研究员发现,聂鲁达在生前的确被注射了某种毒素。
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余切”的名字被频繁提到。
而奖项之外,宫雪和他就像是和之前一样,像是啥也没发生过一样,见到他就打个招呼。
但怎么可能啥也没发生呢?
发觉余切在看书之后,宫雪想办法给余切买了几本市面上畅销的书,而且给余切汇报她的读书成果,每天都过来。
《杀死一只知更鸟》、《老人与海》、《飘》……
这都是美国的大众传统。
在文学界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宫雪做出来的姿态。她像一个学生一样请教余老师,三番五次之后,余切也忍不住给她讲解,指点他。
“《杀死一只知更鸟》反映种族不平等的话题,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受欢迎不是因为其中的内容,而是因为这个名字很好……”
“《老人与海》,佳作。”
“《了不起的盖茨比》?你也买这种书,你不是‘黛西’(纯粹的爱慕虚荣)那种女人,看这个没什么用。”
“《飘》?这书都不值一提。女人发牢骚的作品。”
余切就像是个在文学殿堂里面刚进去的人,对时光长河上的所有英灵指指点点。
摄制组都拍到了这一幕。
一次两次没什么,因为余切的房间大门敞开,谁都可以找他。
宫雪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