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只是等待 (第2/3页)
这已经是一种艺术创作了。
随后,《纽约时报》对刘祥成这个华人摄影师进行了报道,因为他提名了普利策摄影奖,而且认为他的几率很大。他假如能获奖的话,时间将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颁奖时间一样。
都在明年的四月份。
普利策是个什么奖?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奖在美国的认可度,比余切的“书评人协会奖项”还要厉害。因为后者是可以刷出来的,而前者真需要本事,他们只颁发给那些重大社会事件下的新闻照片。
木青拿着照片去找余切,问他这照片到底还有什么妙的?
余切这个无产阶级接班人,竟在这里谈到了宗教。
他说:“这照片最妙的是用了基督教的构图,一个天使在空中,一个凡人半仰卧在地上,两人手指相对,就好像要牵手,出自中世纪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这是描绘上帝创造人类亚当的过程。”
木青感到自己的脑子一团浆糊。他不是徐驰那种中外皆通的知识分子,木青出自解放区,是个老战士。
他这一刻想要辞职了,这里没有他能听懂的。
但摄制组有人能听得懂,这儿有一些留学回来的二代。
79年中国第一次派出留学生赴美,到现在国内已有近万名留学生。
他们可以说是最明白余切成就的人。
只听得余切说:“有个叫贝戈利奥的阿根廷主教,之前评论过我,他在南美世界很有影响,帮了我大忙。当然了,在我们国内并不怎么报道这个人。”
“这和宗教有什么关系?”木青说。
“因为这个构图就出自基督教。上帝和亚当的手指相接,象征着上帝将生命和智慧传递给了人类。在这里面,我是上帝,马尔克斯是一个哥伦比亚人,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这个。”
余切说:“因为没有我,哥伦比亚人将一无所知。”
震撼爆发在这个房间内,静悄悄的。
“在这里面,我是上帝。”
余切就把这种话说出口了,他没有狂妄,也没有窃喜,反而是很理性的分析,而这代表最深层次的骄傲。
这也是刘祥成想二十四小时跟着余切的原因,他就是为了等到这样一句话。
简直是文学圣经。
可惜,刘祥成应该是听不到这句话了。
随后余切还分析“病床的黄毯子看上去像是裹尸布,耶稣在十字架被钉死之后,复活前就是靠这东西下葬的,这是个圣遗物。你看看这毯子像不像?”
“所以这个华人摄影师那一刻其实想到很多,他凭本能的零点几秒拍下这一张照片,是不是很厉害?”
你真以为《时代周刊》的首席摄影师,几乎拍摄了整个中国八十到九十年代的人,是一个无名之辈?
这怎么可能?
余切当然也很喜欢刘祥成。
海明威那些装逼照片是他拿美图秀秀自拍的吗?
酒好也怕巷子深啊!
这事儿深深的打击到了木青,作为通讯社的元老,他开始发觉自己在业务上的短处:他的新闻稿,在西方世界中几乎是没有传播力的。
你连看都看不懂别人的妙处,你哪里能青出于蓝呢?
而余切是个博古通今的人,他知识杂得不可思议,这是余切为何在西方受欢迎吗?
纪录片播出后,怕是要引起热议了吧!
《东风压倒西风》开了个小会,会上经过众人讨论,他们决定,像美国人一样,为纪录片进行带有自己主观意愿的创作。
他们创造了又一个第一次。这在之前是不常见的。
纪录片应当倾向于事实,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讲一个故事,而现在这个摄制组决定这么干。
至于那些数百小时的视频资料,那是不带主观想法的,留给后人的智慧去判断吧。
你也可以用这些资料,讲讲你眼中的余切。
主题是什么?
受到美国熏陶的海归编辑,只觉得“我是上帝”这句话振聋发聩,满脑子都是余切的声音。
但这毕竟是面向国内的纪录片,最终他们决定把余切塑造为“英雄”。
说实话这很常见,但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