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东风压倒西风》 (第2/3页)
切,泰国的诗琳通公主就很不高兴——这什么啊!这完全是胡说八道,自说自话!”
“这些女人,二十岁,五十岁,三十岁的都有……根本不可能!”
然而,这种新闻太多,最后他们也看得乏了。
之后余切到酒店和摄制组会面,简单认识后,纪录片拍摄正式开始。
他就发觉大家都用一种看“项羽”和“曹操”的眼神看他。那眼神里面,已经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尊敬了,还带有一些生理性的恐惧。
余切摊了摊手,不经意露出自己的粗胳膊,说:“大家放轻松一点,我只是个普通人。”
这下,所有人的表情更严肃了。
余切只好直接进入正题。
他首先在镜头前念了张俪写给他的信:
“余切,你现在还好吗?到底伤得怎么样了?是生是死,你都要赶紧回来,祖国人民还等待着你,我也在这等待着你……”
张俪已经和他通话过。
这信是张俪知道“要拿去上电视”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所以有点不是人话。
然后,余切作为信中的主人公,面对着观众道:“我现在很好,没有受什么大的伤。我之所以还留在美国,是因为马上要颁发书评人协会奖,我会在这里拿到奖之后再回去。”
“我有个礼物要送给你。”
余切对着镜头说。
他这番话当然是给张俪的,但是由于这是一档纪录片,因此全国人之后都会看到这一幕。很多书迷就觉得是说给自己的,然后梦醒后发觉余切不是他们的对象,只好大吵大闹,要求自己的对象按照余切那样办。
因为余切在镜头前掏出那破碎掉的“金镶玉”奖牌,向观众讲述了其中的故事:为了避免被美国征税,宝岛《联合文学》的编辑部为他打造了这一个大奖牌。把四万六千美金融成了这个东西。
而这个奖牌,最终意外的为他挡住子弹。
“我们青年人不应该相信玄学,但我在这里情愿相信,宝岛读者的美好祝福帮助我躲过一劫。我和他们心意相通,我相信它是幸运的见证,所以要把这件宝贝送给你。”
余切如是说。
这是第一天录制的内容,晚上摄制组分成两拨人,一拨人审片,一拨人继续拍摄。
到余切睡觉之后,他们仍然在开小会,并对自己白天的拍摄成果进行总结。
他们发现啥呢?
在余切摆龙门阵的时候,所有拍摄的人都听进去了,活儿都快忘记了干。现在重新播放也是这样,播一次播两次,大家还是忘我的听。
金镶玉大奖牌,宝岛书友,传闻中的余光钟和李傲撕逼,哥伦比亚屠杀案……太有意思了。
有人忍不住感慨:“余老师这经历,比电影有意思多了。我觉得我们的纪录片,放电视台播放可惜了,该拿去电影院卖钱,五毛钱一张票!保证能大卖!”
木青也觉得头一天拍摄很成功,笑道:“那我们就要给余老师版权费了,他的版权费是很高的,我们电视台给不起。”
此后,《东风压倒西风》摄制组一直跟着余切,无论余切走到什么地方,他们都形影不离。
余切和大使见面,余切参加华人大富豪王安的慈善晚宴,甚至于余切和宫雪的通话,聂伟平约余切打牌,这都被记录下来了。令他们叹为观止,觉得太精彩了。
有些自然是不能放到纪录片里面给大众的。比如,余切好像和宫雪有些亲密?比如,有些余切的牌友,不太能提名字?
木青说:“这些只能让后人来评判了,只能作为我们的拍摄资料。”
“也许以后研究员写论文用得着。”
没有人觉得余切在做一些过于出格的事情,因为他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无法用现成的案例去套用。他的出现,可能会重新定义一次价值观。
余切现在回美国受到了读者极大的欢迎。
曾经他主要是受华人读者的欢迎,因为他代表大家都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这种形象在黄种人当中比较少见;从哥伦比亚回来后,他走得更远了。
现在连白人也喜欢这个作家,用《纽约时报》上一位评论者的话说:“美国有很多作家宣称自己是海明威的继承人,他(指余切)没有这么说,但他已经是。”
的确,又支持红色,又上过战场,杀过敌人——哪一个所谓的继承人能有这么硬核?
海明威要活在了现在,该说“我乃余切继承人”。
在哈珀组织的作家沙龙中,余切也很受欢迎。
《2666》是一个炫技之作,本身故事性不强,厉害的是几乎用到了所有写作手法;而余切在现实中的经历,弥补了这个故事的不足,这是本难得能出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