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2章 羊皮卷(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82章 羊皮卷(一) (第3/3页)

是个著名的阴郁系作家,而且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的作品多为绝望、孤立等因素。

    村上村树现在呆的这个地方常常下着大雪,而且他没什么钱,只能偶尔去酒吧买醉,并且居住在非常偏僻的小旅馆。

    而他写的《挪威的森林》?

    这是一个总体而言,很“日本”的故事,这个的男主逃避世间,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面对困难,他的解脱方式是和女人们谈恋爱。总而言之,可以用一句“开摆”来形容。

    但这也是《挪威的森林》后来受文艺青年喜欢的缘故。人总有一些想逃避的时候。

    此时,《挪威的森林》已经完成初稿,村上村树很满意,准备再待一段时间离开希腊。但当他从报纸上看到“余切正在哥伦比亚”的新闻时,巨大的震撼犹如狂风冲击了他,使得他立刻思索起自己的得失起来。

    他认为,写的太过于悲哀了。

    这里面常常出现“卡夫卡”这种阴郁系的作家,这当然是文艺青年所喜欢的,然而现实中却还有余切这种太阳一般的人物。

    他踢球、开枪、打桥牌……他的精力旺盛,有极强的好胜心。

    他也是文艺青年所喜欢的。

    而且,余切不像是生活在奥匈帝国的上世纪作家卡夫卡,余切是一个曾和他说过话,见过面的异国朋友,是一个活人!而他现在活得渐渐像那些故事里面的人物,这给了村上村树持续性的震撼。

    他因此在寄回国的信件中,和自己的编辑谈到:“我应当在中,除了卡夫卡先生,再增加一个代表希望和力量的因素,他确实不常常出现,但应当存在。”

    “当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想到这个人说:朋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赶紧起来吧!”

    编辑当然劝说他别乱搞:“这本就是致郁系的,哪里来的希望和力量?谁又能做这个代表?一个读者熟知,且认可的外国名人作家?”

    “余切!”

    沉默片刻后,编辑答应了他的想法。

    九月初,哥伦比亚迎来一场暴雨,有台风在哥伦比亚的海岸附近擦肩而过,带来了大量汽水,使得哥伦比亚北部的一个小城市泛滥成灾,急需灾后重建。

    马尔克斯得知后,来到这里。

    这个城市是阿拉卡塔卡,一个小地方,它是马尔克斯的家乡。整个年少阶段,马尔克斯一直在这里生活。马尔克斯就像是余切爱万县一样的爱阿拉卡塔卡,而阿拉卡塔卡也用了最大的敬意回报马尔克斯。

    在这个经济衰退的年代,当地斥巨资给马尔克斯建造博物馆,修缮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马尔克斯回到这里,就像是领主回到了自己的庄园,身材矮小的他在这里是活着的文学王。每一个人都亲热的叫着马尔克斯的名字。

    他看到了曾经的邻居,他的小舅子,他儿时的老师,镇上的警察局长。

    这地方没几个人知道,但马尔克斯忍不住宣传它。

    他爱她。

    哥伦比亚当地的报纸《观察者日报》采访马尔克斯:

    “用一段话形容你对家乡的感受,你想要用什么?”

    “我认为这里十分特别,既神奇又普通:是那样一现即逝,好像一种预感;又是那样永恒,好像某种被遗忘情景的重现。它与其说是一个地方,倒不如说是一种气氛。存在于每个角落。但又不完全存在于任何一个地方。”

    这段话可以把一般人绕晕,但记者却领悟了,并且说:“你指的是马孔多小镇一样的地方?”

    “马孔多”是《百年孤独》里面的小镇,这地方只在一个可预言的羊皮卷中出现过。这地方死过三千人,而那个故事的主角逃离屠杀案现场,回到马孔多时,发觉人们都麻木道“这里无事发生。”

    而且,在《百年孤独》的结尾,“马孔多”小镇成为了蜃景之城,被大风吹去,完全的消失在世界里。

    屠杀案当然也被掩埋在羊皮卷中。

    马尔克斯点点头:“有时我感到阿拉卡塔卡就是马孔多,人们说我在写哥伦比亚,或者是整个拉美,但其实一开始我只是想写我的家乡。”

    记者呆呆的望着他。

    马尔克斯忽然若有所感,台风已经过去,这间房子外仍然有大风不断的呼号声,冥冥中,马尔克斯感到了什么。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