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之传说 (第2/3页)
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禹帝:禹的政绩一、治水当时,洪水泛滥成灾,百姓饥苦。舜命禹去治水,禹吸取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筑堤防、堵塞河道为疏导江河的办法: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游水八年,妻子生儿启,禹也不得有爱子之心,抛家而去治水。在治水当中,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终于取得了成功。
二、凿龙门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及山西河津两县的中间。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见于《墨子.兼爱中》:「古者游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此言赢事。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大游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
三、辟伊阙伊阙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二十里处的龙门石窟前。此地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过,称为伊阙。至晚在杜甫时已将伊阙叫作龙门了。《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候,赢力也」。这里是说,刘定公到了河、洛地区,看见伊阙,大为感叹地说:禹功美哉!要不是大禹,我们或许早就变成了鱼。这说明春秋时人已相信伊阙是禹开凿的,他们对游水之功绩是十分崇敬的。伊阙两岸的山体,岩石坚硬,以大禹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极为艰难的。
四、疏九河此事见于《尔雅.释水》,文中指出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经流之地,均在黄河下游,即今河北、山东之间平原上。黄河中下游流经黄土地带,饱含泥沙,大概在游水以前,当夏秋两季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这里的主流有十几条,大禹顺水势之自然,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禹疏九河是大游水期间在北方治理洪水时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
五、铸九鼎传说夏禹曾铸九鼎,定天下九州。夏后启也曾命人在昆吾铸鼎。昆吾是依附于夏王朝的一个己姓小国。其地本说在帝丘,即河南濮阳附近;一说在旧许,即河南许昌以东。也有说先帝丘,后迁于旧许。昆吾是当时产铜的中心,所产之铜在古代是非常著名的。《山海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