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379章 资敌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卷 第379章 资敌案 (第2/3页)

造反,这两名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究竟是暗中视而不见,还是如同朝野中广为流传的那则说法,是因为二人互相推诿,这才给了王嘉胤可乘之机?

    更要紧的是,早在几名叛军头领被押解进京的时候,京中便曾短暂的出现过一则"谣言":声称陕西民乱的背后,或与南方勋贵及东林士绅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而后续南京守备,魏国公徐宏基亲自领兵肃清漕运沿岸的乱匪,无疑使得这则"谣言"的真实性上涨了不少。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兼之朝廷的不闻不问,这则听上去有些荒诞的"谣言"便是逐渐被北京城中的军民百姓逐渐忘在难后。

    但眼下大理寺突然旧事重提,却是令人不由自主的回想起昔日的那则"谣言"。

    毕竟近些时日京中可谓是风云突变,"东林"和"首辅"的暗中角逐可谓是人尽皆知。

    而就在这个当口,一向与东林走的颇近的大理寺卿曹于汴却是公开宣称,将要重审这桩"资敌案"。

    其背后的深意,不免让人想入非非。

    ...

    ...

    "魏忠贤动身了吗?"

    乾清宫暖阁当中,一袭常服的朱由检缓缓睁开了锐利的双眼,不置可否的朝着不远处的司礼监秉笔询问道。

    "回陛下,"闻声,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忙是躬身应是,神色略有些复杂的回应道:"今日一大早便出京了。"

    "随行的还有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之子,骆养性。"不等天子发问,王承恩便将余下的情况尽皆托之于口。

    国朝初年,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称帝,而"靖难"成功之后的成祖朱棣则是迁都北京。

    为了安抚彼时的南方勋贵及士绅豪商,朱棣并未撤销南京城的行政权力,而是尽皆保留了下来,并且给予南京户部及兵部莫大的权柄。

    自此,大明朝便是拥有了南北两套行政班子,就连被称作"天子鹰犬"的锦衣卫在南京也是有自己的署衙。

    只不过因为天高皇帝远的缘故,代代父死子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