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6章 长江水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06章 长江水战 (第2/3页)

些水兵被江水裹挟带动得不断沉浮,哪怕幸运被救上己方战船,却很快便会面对汉军战船的撞角。

    “额啊!”

    “砰!!”

    “某投降!某投降……”

    凄厉的惨叫声和船体碰撞的撞击声不断传来,依仗更大的体型,汉军的福船如水上洪流,转瞬间就将这些试图借船舷的艨艟、蒙冲、走舸尽数覆没。

    无数水兵逗留水上,只能在汉军战船的缝隙之间苟全性命,不断祈求投降。

    更有甚者选择利用纸甲的浮水性,奋力向着长江南岸或远处的楼船游去。

    与此同时,十二艘火炮福船收回船锚,开始向着那三十余艘楼船发起冲锋。

    “撤!撤回洞庭湖!”

    眼看着战事一边倒的失利,高杰也顾不得汉阳的友军,只能选择退入洞庭湖,准备依靠洞庭湖的湖口来封锁汉军水师进入。

    只是他们撤退的速度,显然不及大福船追击的速度。

    不多时,大福船便将那些挡在面前艨艟尽数撞开,冲入了南唐水师楼船队列之中。

    高杰只觉得头皮发麻,随后便见汉军火炮炮口突然变低……

    “轰隆!!”

    瞬息间,上千枚鹌鹑蛋大小的铁丸扫射左右,楼船被打得千疮百孔,甲板上的水兵无一幸免,尽数惨叫而亡。

    高杰见状,只能令左右兵卒举盾护住他左右,继续指挥战船退入洞庭湖。

    眼见主舰撤退,南唐水师的战船纷纷开始撤往洞庭湖,而耿明则是挥舞令旗,指挥麾下上百艘战船扩大战果。

    “战船退避,放火船!”

    “呜呜呜……”

    “火船准备!!”

    霎时间,无数千料以上大船纷纷放下类似于明代鹰船的小船。

    这些小船船首尖窄,可帆桨并用,船上更是堆满了一个个木桶,木桶上还有引线。

    只需要两名兵卒就可以划桨操作它们,而他们的速度明显要比南唐水师的小船更快。

    百余艘火船开始在兵卒操作下不断顺江冲向那些大它们数倍的战船,而当它们即将冲到这些战船身旁时,两名兵卒立马舍弃船桨,以火把点燃木桶上的引线。

    不等南唐水师反应过来,这些汉军水兵便纷纷跳入水中,而火船则是在江流的带动下冲向他们。

    顷刻间,无数火船与南唐水师的舟船在退往洞庭湖的水道中碰撞,但并未发生什么事情。

    在他们心惊胆颤的时候,木桶的引线纷纷燃尽,紧接着便见江面上瞬息间绽放无数朵火花。

    “轰隆隆!!”

    以火药为芯,石脂为壳的火桶在火药爆炸瞬间点燃石脂,飞射的石脂让整个水道都在燃烧,舟船也不例外。

    不少落水的兵卒被水面漂浮的大片燃烧石脂沾上,瞬息间便发出凄厉的嚎叫声。

    冲天的火势仿佛连将入冬的寒冷都驱散,撤退路上最前方的高杰无疑躲过了这一劫难。

    可是在他的眼中,数十上百艘战船被大火吞噬,无数水兵试图跳水逃亡,可水面和船上都在燃烧大火。

    有的人选择壮士断臂,跃入水中后不再浮起,而是一口气试图游出这一范围。

    还有的则是用破碎的木板当做小舟,试图逃到岸上。

    只是不管他们怎么选择,他们大部分人都葬身在了火海之中,而汉军的战船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下,用火炮不断远程炮击这些战船,使得石脂继续飞溅,火焰面积不断扩大。

    “混账!混账!混账……”

    高杰望着眼前一幕,只觉得两眼一黑,直接气晕了过去。

    “弟兄们,水师打赢了,现在该某等收复汉阳城了!!”

    “呜吼!!”

    与此同时,江岸上的曹茂眼见己方水战获胜,连忙下令汉军猛攻汉阳城墙。

    汉阳城内的守军眼睁睁看着己方水师战败,舍下自己退入了洞庭湖,不等他们回过神来,便见到了准备攻城的汉军。

    “不必追杀他们,先用火炮攻破汉阳城墙,夺下汉阳城!”

    耿明没有追杀高杰,不仅仅是因为退入洞庭湖的水道被石脂污染,还有大福船在洞庭湖口并不好行动的原因。

    眼下他要做的,应该是帮助曹茂拿下汉阳城,然后驰援黄州的王式。

    “呜呜呜——”

    号角声接二连三的奏响,在耿明的指挥下,汉军战船开始将江面那些还活着的南唐水兵救上岸,随后将其俘虏关押。

    十二艘装备了火炮的炮船开始炮击汉阳城,这场炮击从正午到黄昏,而匆匆撤回洞庭湖的高杰则是在清醒之后,连忙派人用铁索封锁洞庭湖口,并向江东的高骈派去了求援快马。

    在他向江东求援的同时,耿明却只是用两日时间便帮助曹茂攻破了汉阳城,紧接着继续顺江而下,彻底截断了黄州梁缵所部三万多大军的生路。

    “放!”

    “嘭嘭嘭——”

    十月初三,当耿明率领战船走长江进入滠水,并开始炮击黄坡城时,城内的梁缵已经得到了高杰惨败长江的消息。

    张吉所率的皖口水师根本不敢前来支援他们,也就是说他在黄坡和黄冈的三万大军,此刻已经彻彻底底的成了孤军。

    “城内的粮食还能吃多久……”

    梁缵听着耳边不断传来的炮声,脸色阴郁的询问眼前的参军。

    参军支支吾吾许久,末了才说道:“粮食还够半年所食,但城内的柴火只够两个月所用了。”

    “黄坡如此,想来黄冈也好不到哪去……”

    面对参军的回答,梁缵只觉得心情愈发低沉,他忍不住道:“某早就该死了,如今能在黄坡为高王消耗刘继隆兵马,也算死有所值。”

    “传令下去,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想想他们在江南的亲人,若是我们不守,就得让我们的亲人死守。”

    “我们若战死此处,高王必不会亏待你我亲眷,当以战死来报答高王之恩!”

    梁缵将他的想法说出来,参军连忙称是,随后便让旗兵传令全城兵马。

    只可惜,城内的兵马并没有梁缵的觉悟,于他们而言,当兵吃粮只是为了活下去。

    如今黄坡被围,若是迟迟等不来援军,必然会人心思变。

    这个道理不止是他们,就连身为主将的梁缵也清楚,但他依旧下令死守,拒绝投降。

    面对他们的顽强抵抗,耿明与王式决定用火炮的炮弹来告诉他们汉军的强大。

    从十月初三开始,黄坡城就在不断地修修补补中渡过,而此时的刘继隆却已经将占领汉阳的曹茂所部抽调回归。

    长江南部的公安等县已经在江夏水战前,就被耿明利用火炮先后拿下。

    如今想要守住成果,只有曹茂所部这两万多人和江陵城内的万余新卒可用。

    刘继隆派曹茂渡江守住了沿江诸县,而本该率军赶往黔东的俞公楚在得知公安等县丢失后,也只能连忙依靠澧水防守,同时向江东的高骈派出快马,乞求援兵。

    在他乞求援兵的同时,黔中战场的鲁褥月也渐渐感觉到了压力。

    历经二十余日的强攻,号称固若金汤的多田城,此刻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城墙的多段缺口都被鲁褥月用沙袋填上,可以说漏洞百出。

    城内的两万四千多南唐军队,此刻只剩下了不到两万人,而王建则是从剑南道不断抽调兵马,将前线军队保持在了三万的数量。

    面对汉军那几乎不曾停歇的炮击,以及他们三番五次的穴攻,鲁褥月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了多田城,退往了后方的扶阳城。

    “行哥,他们恐怕是退往了扶阳,不过扶阳不比多田,顶多三五日我们就能将其拿下!”

    残破的多田城内,王建嗅着空气中的硝烟,耳边则是王郅略带兴奋的声音。

    “拿下扶阳和都上两座城池后,我们便能包围如今黔中治所的绥阳了。”

    “届时这鲁褥月若是再撤,便只能撤往南边的矩州,而我们便可以趁势将黔水以北的诸州县尽数收复了。”

    王建侃侃而谈,紧接着询问道:“这些日子,我们麾下兵马死伤多少?”

    “三千四百七十四人。”王郅不假思索的回答,接着又说道:

    “毕竟只是操训不到八个月的新卒,死伤多些倒也不奇怪,更何况我军先后拿下四个州,如今又要即将拿下第五个,殿下应该不至于怪罪您吧?”

    “某倒不是担心殿下怪罪。”王建摇摇头,否决了这种猜想,而是叹气道;

    “某是担心在黔中死伤太多,以至于不能进攻湖南和岭西。”

    王郅见他这么说,也不由有些咋舌道:“若是殿下能再给我们几万兵马,我们说不得能将黔中、岭西和安南都尽数收复。”

    王建没有回答,只是在这残破的多田城内逛了逛,随后说道:“殿下让我军不可追击,显然是要让这些叛军把百姓裹挟向南。”

    “这黔中情况汝也看见了,多山河而少平地,某虽是黔中都督,但若是常年于此间当差,心中也定然不痛快。”

    “若是不能谋求更多功劳,日后拔擢必然没有某一席之地。”

    “不会吧?”王郅不敢置信,继而说道:

    “如今军中除王使君外,便属行哥汝作为降将出身地位最高,殿下不管如何都会考虑行哥的。”

    “希望吧。”王建还是有些不太自信,这种不自信便是来源于他是降将出身。

    哪怕刘继隆气量恢宏,但他偶尔还是觉得自己相比较那些陇右出身的将领低下。

    正因如此,他才会不断想着谋尽功劳,图谋更进一步。

    “整顿三军,明日开拔攻打扶阳,月末前必然要将黔水以北的诸州县尽数拿下!”

    “是!!”

    在王建的指挥下,三万汉军与七万多军民开始继续向着绥阳前进。

    与此同时,王建收复费州,向夷州进军的消息也传往了江陵城。

    对于汉军多面开花,不断攻城掠地的结果,刘继隆自然是十分满意。

    入冬的江陵城令刘继隆感到舒服,虽然有些湿冷,但这点湿冷他还能承受。

    “以如此速度来看,月末前这王建便能收复黔水以北的八个州,就是不知道能留下多少百姓,又能迁徙多少百姓前往黔水以南。”

    望着沙盘上的长江南北,刘继隆将夷州及绥阳的旗帜拔了起来,重新插上了两面旗帜。

    这两面旗帜分别写着“贵州”、“贵阳”,因此赵英在看到后便询问道:“殿下是要改了此地的地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