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3章 饮马长江(万字大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03章 饮马长江(万字大章) (第2/3页)

  远眺汉水,但见两岸除渡口外的广袤地区绿树成荫,群山叠翠,风景不言而喻。

    如此山色与江景,放在后世还真没几个地方能看到。

    静静欣赏两刻钟,渡船很快便来到了汉水南岸的襄阳渡口。

    不得不说,哪怕彼时襄阳地位不如江陵,可襄阳这背靠山峦,三面临江的格局,也当得上易守难攻之地。

    “若是在此修筑坚城,恐怕数万大军都难以攻入其中吧?”

    曹茂见到远处的襄阳城,忍不住发出如此感叹,刘继隆点点头,承认他说的不错。

    “待日后扫平江南,这襄阳和南阳倒是都得加固加固了。”

    他随口提了句,左右便纷纷记下,而这时他却已经走下渡船,踏上了南岸的土地。

    襄阳作为沟通山南东道南北的要地,南来北往的商贾自然不少,因此它的渡口比北边邓城要大了数倍,停泊的船只也是数以百计。

    刘继隆见状,当即便对曹茂吩咐道:“去与襄州刺史商量下,征募舟船,送大军走水路南下后,再走陆路前往江陵,能省下不少时间。”

    “是!”

    见到汉水两岸的繁荣后,哪怕刘继隆不说,曹茂也会主动建议。

    不是他想偷懒,而是此地着实太热了,乘船不仅舒服,速度也不慢,没有必要走陆路南下。

    在刘继隆吩咐过后,曹茂很快便见到了早早等待的襄州刺史和襄阳一众官员。

    在他们的安排下,刘继隆他们很快便征募了二百余艘舟船南下。

    翌日正午,大军便进入了江陵府,寻了一处距离江陵城最近的渡口下船后,往江陵继续赶去。

    待到他们抵达江陵时,此刻已经是六月末梢。

    “臣等,参见殿下……”

    六月三十日,当耿明率领江陵府数百官吏在城门处迎接刘继隆到来时,江陵城外集镇中生活的百姓也纷纷前来围观汉王风采。

    耿明调动了三千兵马来维持秩序,可见如今的江陵比较曾经来说,富庶繁华了不知多少。

    近千骑兵护卫刘继隆到来,刘继隆则是左右看了看四周情况。

    城门外的集市修建不知多少屋舍,基本依靠城墙根向外扩建,止步于护城河。

    城门口的集镇街道宽十丈左右,地上还有扩修不久的痕迹,想来是耿明为了迎接自己,在近日才扩宽的道路。

    “城门是兵马出入要地,这街道保持在十丈刚好,要严禁百姓逾越。”

    刘继隆可是清楚老百姓违建能力的,侵占道路的手段可以说层出不穷。

    别看现在这条正街有十丈宽,但若是不管不顾,用不了几年就会被侵占的只剩五六丈,甚至更窄。

    “末将遵命!”

    耿明一如既往的沉默寡言,哪怕是面对刘继隆,他也只是憨笑着应下所有。

    不过若是有人因他憨笑而轻视他,那便有苦头吃了。

    “上马进城吧。”

    刘继隆看着越聚越多的百姓,不免吩咐起了耿明。

    在他的示意下,品秩高的官员很快上马,品秩较低的官员则是骑驴。

    众人在将士们护卫下进入江陵城,耿明落后刘继隆半个身位,与他讲解起了江陵城的情况。

    江陵城作为江陵府的治所,也是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的几大陪都之一,被唐肃宗定为南都。

    正因如此,江陵城营造的十分宏大,单外郭城墙便有十八里周长,高二丈六尺,厚四丈。

    整座城池,由外向内分为外城、子城、牙城,其中外城为百姓居住,子城则是官吏居住,牙城则是节度使及皇帝行宫。

    江陵城正街宽十五丈,显然也是修葺后的结果。

    街道两侧是坊墙,刘继隆自然看不到百姓的屋舍,只能偶尔看到不少从坊墙内矗立起来的佛塔和楼阁。

    走入城内里许,摆在眼前的便是夯土包砖的子城城墙,子城周长不过三里,倒也不算大,布局与外城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地上铺设了青石条,比外城的夯土路要好上太多。

    继续穿过子城,摆在刘继隆面前的便是垒石而成的牙城了。

    牙城高四丈,厚五丈,垒石而成,周长一里又八百步,原本是皇帝行宫,后来因为管理不严而改为节度衙。

    不过耿明到来后,他将节度衙搬到了子城,不准除守卫以外的其他人擅自进入牙城。

    牙城内的行宫主要是以昔年梁帝行宫改造而来,又经百年时光,虽说节度衙的部分宫殿还保存完好,但其他宫殿早已破败。

    得知刘继隆南下,耿明这才连忙征募江陵府工匠连续修缮了三个月,将其恢复如初。

    “这地方倒是不错,吾便入住其中吧,城防由赵英你负责。”

    “臣领命!”

    刘继隆对赵英吩咐着,而四周官员则是通过刘继隆这句话,继而了解了他的态度究竟如何。

    耿明看着老实,实际上也在试探,不然他不会大肆修建行宫,摆明了要让刘继隆居住这皇帝的行宫。

    刘继隆既然选择入住,自然说明了他对于称帝的态度。

    “殿下舟车劳顿,臣等便不叨扰殿下休息了,殿下所需东西,皆可令赵都尉与节度衙知会操办。”

    耿明憨笑着作揖行礼,身后数百名官员有样学样。

    刘继隆没有客气,直接说道;“把重要的文册都搬到宫中,吾亲自查看。”

    “是!”耿明等人应下,随后便见刘继隆经龙桥进入牙城。

    直到刘继隆身影消失不见,耿明才回头看向众人,看上去和善的吩咐道:“殿下所言都记住了?”

    “日落前将各司重要的文册都送抵牙城,违者按律处置。”

    “是……”

    众多官员纷纷作揖称是,继而在耿明示意下被遣散。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走入了牙城,见到了昔年梁帝行宫。

    尽管占地面积不算大,但那些亭台楼阁与宫殿廊道却根本不输后世那些明清宫殿,也不知道梁元帝萧绎和唐肃宗李亨耗费了多少钱粮在这上面。

    在刘继隆观光时,自然便知道了自己居住在中殿的思政殿,此外宫内还有一处数丈高的楼阁唤延光阁,是昔年白居易与元稹坐论,欣赏长江风景的楼阁。

    此外还有许多宫殿,但由于此处行宫更注重军政,因此后宫许多宫殿都被拆除或改为了办事衙门。

    对此,刘继隆倒是并不觉得有什么,毕竟他日后恐怕也很少会来江陵,修建太多宫殿,只会增加维护成本。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他个人也来到了这占地七分,高耸四丈,进深六丈的思政殿。

    殿门处摆放了两根厚近尺许的冰条,偏殿门口同样摆放了两根,故此走入殿内之后,整个人便凉爽了许多。

    “这些冰条都是去岁入冬时准备的吧?”

    刘继隆询问管理宫殿的官员,官员连忙回应道:

    “行宫中有两座冰库,可存放数千根冰条,每年入夏后,每个衙门都能领取相应数量的冰条来避暑。”

    “按照过往经验,这四根冰条应该能让殿下当日安然理政。”

    见官员如此说,刘继隆便吩咐道:“日后在偏殿门口摆放两根便足够,所有议事来偏殿即可,不必如此铺张。”

    “臣领命……”官员连忙应下,随后见刘继隆没有吩咐便退了出去。

    在他离开后不久,曹茂与赵英便已经选好了住所,随后来到了偏殿参见刘继隆。

    他们除了自己到来外,还带来了此前被刘继隆吩咐调查山南东道各类事宜的起居注郎敬翔。

    敬翔这个名字,刘继隆十分熟悉,但不知道为何,却始终想不起来。

    如今见他到来,便干脆询问道:“调查如何了?”

    “回禀殿下。”敬翔恭敬站在偏殿内,对刘继隆作揖道:

    “诸县乡对于这些释还兵卒,确实多有忽视,此外臣发现不少县官乡吏都在为难这些人,更有甚者则是在乡里扶持富户,隐隐有形成豪强的情况。”

    敬翔看似平静,实际上当初他接令后就知道,自己如果只是调查这些释还兵卒,那肯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功绩。

    正因如此,他借助调查这些事情的时间,顺手查出了不少官吏与地方富户豪强勾结的事情。

    “可有证据?”

    刘继隆闻言波澜不惊,仿佛早就知道了这些事情,甚至都没有询问敬翔,都察院巡察是否知晓。

    面对他如此态度,尚且年轻的敬翔也有些吃不准这位殿下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只能硬着头皮道:“尽皆臣住所之处。”

    “稍后汝将其交给赵都尉,接下来的就不用你管了,继续回来做起居注郎吧。”

    刘继隆吩咐着,敬翔松了口气,随即称是。

    在他应下后,刘继隆便示意让他先退下休息,在他走后才看向赵英:

    “该查的查,但是不要把动静闹大,现在正值关键时刻,稳住内部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官吏的毛病,等到南边的战事结束再处置。”

    “是!”赵英不假思索应下,曹茂则是听着这些话,默不作声。

    不多时,刘继隆便令二人下去休息,而他随身带来的庖厨们也很快为他准备了饭食。

    在饭食端来的时候,江陵府各司衙门也纷纷送来了文册,刘继隆边吃边看,很快便把江陵府大致情况弄清楚了。

    江陵府作为南都,又是荆襄要地,所以在商业和农业上都十分发达。

    如今江陵府有百姓二十七万口,生活在江陵城内及附近的百姓则是有九万口,其中大半从事造船行业。

    江陵的造船业从汉代便开始,发展到如今更是有大小船厂七十二处,每年造船百艘,载重三千石到五千石不等。

    耿明到来后,很快便把渝州等处的造船工匠迁徙至江陵,如今江陵每年能营造并下水二十艘载重五千石的大福船。

    这种经过刘继隆魔改后的大福船,其船体内部有二十四门青铜炮,火炮的炮车下有木质滑轨,以此抵消开火时的后坐力。

    五千石的大福船,船长十八丈左右,船宽四丈四尺,需要一百八十名水兵才能操作,满载物资和淡水的情况下,可以维持两个月的作战。

    这样的大福船,江陵水师已经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