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492章 招降卢龙(万字大章) (第1/3页)
“放箭!”
“额啊……”
三月下旬,伴随着喊杀声在河北平原上响起,八千汉军步卒此刻正围在坚固的城池三面,从三面发起进攻。
东面城墙已经被炸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不断有汉军兵卒涌入其中。
口子两旁的马道上,不断有卢龙军的将士以弓弩、檑木、滚石等物来阻碍汉军,汉军之中神射手则躲在军阵中,不断面突招呼。
他们所射箭矢大多命中,马道上的卢龙兵卒不是被射穿喉管、就是面部中箭,直接栽倒。
饶是如此,卢龙军的兵卒却依旧能用石脂和火油来袭击涌入城内的汉军。
哪怕汉军意志坚定,但终究是血肉之躯。
滚烫的火油浇在身上,仍旧会发出凄厉的惨叫声,看得人不忍直视。
好在随着汉军不断涌入城内,马道上的卢龙军也渐渐分身乏术。
“俺投降!俺投降!别杀俺!”
“俺也投降,俺不是自愿当兵的!”
“投降的纷纷丢下兵器,蹲在地上;凡是站着的,尽数视作叛军!!”
“杀……”
马道上,那些被征募不足月余的卢龙新卒纷纷投降,他们没有通过卢龙镇得到什么家产,没有必要像镇兵们那样死战。
眼见汉军势如破竹,他们果断抛下兵器投降。
在他们投降后,城内本就不多的镇兵们,很快便被汉军俘虏或格杀。
当城楼上的卢龙旌旗落下,转而升起汉军旌旗与三辰旗的时候,作为卢龙南大门的河间城也彻底落到了汉军手中。
“啐……”
战火渐渐熄灭,被俘的降兵们开始在汉军监督下打扫战场,而马蹄声也从城外由远到近的响起。
马背上的王建带着王郅、刘建锋等十余名将领走入城内,见到那些卢龙军的残肢断臂时,王郅忍不住啐了口。
王建瞥了眼他,并未说什么,而旁边的刘建锋则是陪笑道:
“王都尉率领我们收复了瀛洲,想来收复北边的莫州也不过十天半个月罢了。”
“此役过后,王都尉最差也该擢升节帅,甚至擢升都督了……”
刘建锋与马殷等人,本属于秦宗权麾下,后来在伊阙之战中临阵反戈投降杨复光后,又追随杨复光和汉军交战,最后不敌撤往武牢关。
再后来杨复光等人投降,刘建锋等人部众被遣散为农,而他们这些将领则是被闲置起来,经过挑选后,从队正、伙长或普通兵卒重新做起。
由于过去半年多时间里战况激烈,有才干的人便能得到擢升,诸如马殷、刘建锋等人都属于其中之一。
刘建锋如今担任军中别将,也算是汉军之中地位不低的中流砥柱了。
毕竟整个汉军也不过区区二百位别将,比他地位高的将领也只有七十多人罢了。
“行哥自然能擢升!”
眼见刘建锋如此,自中原便跟随王建东征西讨的王郅也骄傲开口,仿佛得到擢升的是他,而非王建。
王建还未开口,刘建锋却看向左右,眼见街道坊墙上不断出现好奇的百姓观察,他突然道:
“都尉,殿下距离收复河北全境也不过几个月时间,这河北若是收复了,南边那群人不过是土鸡瓦犬,只有高骈足以称道。”
“您说殿下心里现在在想什么,是收复河北后如何治理,还是准备南下收拾江北三镇?”
刘建锋旁敲侧击的试探王建,王建对此却搪塞道:“殿下要如何,那是殿下该想的,某等只需要听从军令便是。”
“对对对……”刘建锋陪笑回应,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只是他将话题挑起后,旁边的王郅却突然说道:“殿下若是收复了河北,肯定就应该称帝了吧,某看书上都是这么……”
他话音还未落下,便见王建突然勒马驻足,脸色凝重的呵斥王郅:“不要管军令以外的事情!”
“是、是……”王郅被吓了一跳,他还未曾见过王建这般严肃的模样。
王建也知道王郅脾性,故此目光看向刘建锋,却见刘建锋依旧在陪笑。
见他如此,王建目光扫视众人,直到众人纷纷低下头去,他才继续说道:
“某等只管打仗,若是某继续在军中听到这些事情,那就不要怪某将汝等调往偏僻之处。”
“末将领命!”
如今正是立功的时候,若是真的被调到偏僻之处,错过了这几次立功的机会,那影响的可是一辈子。
众将不敢怠慢,纷纷点头应下,而王郅也自然知道自己说错了话。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里,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跟在王建身后,看着他与刘建锋等人商量好了如何进攻莫州的事宜,随后便在王建解散众人时,准备跟着离去。
“王郅你留下。”
王建单独将王郅留下,这让王郅有些忐忑,而众将则是加快了脚步。
“行哥……”
王郅有些尴尬的走到王建面前,显得有些畏畏缩缩。
王建见他如此,当即抬手捶了他肩头一拳,却并未用力。
“日后说话注意些,莫要让人煽动驱使了。”
王建提醒着他,并在他抬头露出不解的目光时继续说道:
“你我当初当兵,皆因吃不饱饭,只能干那偷盗的活计。”
“后来侥幸得到汉军挑选入伍,拼死拼活才坐到了如今的位置。”
“你我所求的富贵,距离我们已经很近,没有必要节外生枝,更没有必要贪功冒进。”
“殿下是否称帝的事情,轮不到我们冒头,几位都督和宰相都还没开口,你我什么地位也配开口谈及这件事?”
“行哥、某……”王郅想要开口解释,王建却抬头打断他,继续说道:
“劝进这件事,一定要有人冒头,我们才能选择随从,必须先有人做了,我们才能跟上。”
“稍后你回去,先派快马将捷报送往新昌,此外传令三军,明日拔营北上莫州,五日内攻破莫州诸县。”
“是!”王郅点了点头。
见他如此,王建拍拍他肩膀:“行了,下去吧。”
“行哥,那某走了。”
王郅试探开口,见王建点头才转身离开了衙门。
瞧着他背影,王建则是站在原地沉思。
自邺城之战刘继隆全歼六万河北联军后,军中对劝进称帝之事的讨论便多了起来。
不仅如此,王建也接到了不少试探他态度的书信,对此他都想办法搪塞了过去。
只是一直搪塞也不是事,王建在陇右接受兵卒扫盲教育的那半年多时间里,从他们学习的手册中了解到两个道理。
一个是不做出头鸟,第二个是不做墙头草。
没有足够的实力就去当出头鸟,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身死道消。
墙头草看似安全,实际上却开罪左右,事后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上台后肯定会先对付敌对派,然后再收拾墙头草。
如今的朝廷内部有多股势力,分别是:河陇派、关西派、旧臣派。
河陇派无非就是最开始跟随刘继隆,以及昔日归义军内部的那群人。
关西派则是指诸如张武、安破胡、王重荣等关内、陇东战场投降之人,王建自己也属于其中一员,但地位并不算高。
旧臣派则是王式、刘瞻、萧沟等因为唐廷而归顺刘继隆的人。
三方势力中,自然是河陇派实力最强,关西派虽然也被划分派别,但实际上关西派都是河陇派提拔起来的。
正因如此,河陇派基本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只有刘继隆能压制他们。
不仅如此,河陇派由于从军较早,许多将领都已经年迈,所以真要说谁最想劝进,无疑是河陇派的那群人。
王建要做的,就是等河陇派的人表态后,他随从表态就足够。
这么做,他有功劳,却又不承担较大风险,稳赚不赔。
想到这里,王建转身回到了正堂的位置上,准备谋划攻打莫州诸县。
与此同时,刘继隆在邺城全歼河北六万联军的消息,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扩散。
关西、关东从官吏到百姓,都知道了河北的情况,也都知道盘踞河北上百年的河朔三镇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了。
讨论刘继隆何时更进一步的人越来越多,哪怕紫薇城内的李佾都有所听闻。
这些讨论,让李佾渐渐升起了不安,尤其是经历过韦昭度的那件事情后,他现在可谓惊弓之鸟,生怕刘继隆误会后找自己算账。
在这样的坍塌下,李佾主动召见了萧沟、刘瞻、豆卢瑑、裴澈、皮日休、韦庄等人。
“河北之事,想来诸位爱卿已经听闻,而京中流言,不知诸卿是否知晓?”
贞观殿内,李佾站在龙案背后,神色焦虑地询问起萧沟等六名官员。
面对李佾的担心,萧沟持着笏板躬身行礼道:“陛下无需担心,些许流言动摇不了汉王心意。”
“可朕、朕……”李佾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怕自己说出什么不对的话,被四周宦官听到后禀告杨公庆与张瑛。
刘瞻猜到了他的想法,于是对其安抚道:“陛下若是担心,不如召同昌公主入宫,询问公主看看汉王态度。”
“好!”李佾早就有这种想法,但他自己主动说出来会遭到张瑛等人不喜,所以才将话题留给了刘瞻他们说出。
如今刘瞻他们主动提出,他也自然可以顺坡下驴,借题发挥了。
二人说罢,李佾便看向不远处的宦官,吩咐道:“召同昌公主入宫。”
“奴婢领命……”宦官恭敬应下,但众人都知道宫内宦官是什么成分,没有人敢节外生枝。
六名官员中,豆卢瑑与裴澈这两人尤其沉默,而李佾召他们来,也主要是想试探试探二人。
韦昭度的事情过后,他便主动去翻找去了南衙送来的奏表,其中豆卢瑑与裴澈是岁初从关西调来的。
与他们一同调来的,还有许多遗留在长安的旧臣。
随着他们被调至洛阳,长安那边基本已经成为了关西官员的地盘,而唐廷旧臣都被安置到了洛阳。
韦昭度等人的变化,似乎就是从豆卢瑑等人调到洛阳开始的。
李佾虽然不敢确定,但他还是想着试探试探,同时当着二人面表态。
李佾虽然不过十六岁,但他作为太子监国的那两年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