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零四章 小升一级!(6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零四章 小升一级!(6K) (第2/3页)

判的职事,之前的宣义郎任开封知府通判,其实是有些高配了。

    这个算是对他解决蔡村围堵河道功劳的酬功,至于职事没有调整,主要是南衙通判这个职位本来就是属于高配。

    对于苏允来说,在这个岗位上的确是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的,因此只给提了一个寄禄官阶。

    话虽如此,但这已经令他远远领先于其他的同年了。

    不仅现在是品级上拉开了,而且在差遣上,苏允已经是真正的实权人物了。

    新来的开封知府是为刘挚。

    刘挚这人书友们或许不是很熟悉,不过稍微提几个关键词,大家便大约有个印象了。

    第一个关键词是熙宁变法。

    他曾经受王安石器重,任拜检正中书礼房公事,但随即反对新法,被贬官。

    第二个关键词是朔党党魁,原来历史上,哲宗登基之后,旧党执政,旧党分裂成朔党、蜀党以及洛党三党,朔党便是刘挚为党魁。

    所以,这刘挚从成分上来分析,便是比较典型的旧党。

    刘挚上了开封知府,顿时令得朝堂颇有些波澜。

    走了一个旧党胡宗俞,又来了一个旧党强硬派刘挚。

    这会儿又有人说怪话,说苏允这是逼走新法派李清臣,就是为了给旧党刘挚腾位置,以后开封府便是旧党的大本营云云。

    然则苏允对刘挚的到来颇为警惕。

    刘挚其人听说极为刚硬,为人十分严肃,后来死了之后谥号为忠肃。

    北宋一朝,以肃为谥号的,通常来说性格都极为刚硬,比如说包拯的孝肃,韩绛的献肃,俱都是铮铮谏臣。

    刘挚有此谥号,想来亦是十分强硬严肃。

    与这样的人作为同僚,可没有那么轻松。

    不过苏允一直等候的左右厅官员却是一直都没有到位,只来了一个推官,这推官的职责上还是归在通判厅下。

    苏允不明白这是为何,按理来说,宋朝赋闲的官员太多了,这会儿有好几个岗位空出来,应该马上就有人补上才是,怎么都一个多月了,还没有人来。

    不过这个疑问倒是从章惇那里得到了答案。

    章惇笑道:“左右厅与通判厅的职责是重叠的,之前南衙有左右厅,所以就不用再设通判厅,但现在有了通判厅,再设左右厅就有些累赘了。

    你这个通判做得很好,朝廷自然不会再配上什么左右厅了,这也是陛下对你的培养。”

    苏允倒是有些愁眉苦脸,开封府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最近他又给通判厅增加了一些吏员,但还是有些处理不太过来。

    刘挚到任,苏允没有落人把柄,也跟着一起迎接了刘挚,刘挚勉励了一下大家,对苏允倒也没有表现出来不同的地方,比李清臣还多了一些尊重。

    不过这才是正确的做法,通判不是知府的下属,从某些方面来说,算是平起平坐的,刘挚为人端肃,自也不会在这上面有出格的地方。

    所以这些时日,双方倒是相互谨守自己的本分,没有发生冲突。

    这倒是让苏允有了些做官的乐趣来,虽然事务有些繁忙,但每日算是悠哉悠哉的,正常上下班,暂时不用去跟人争斗。时间进入七月份,雨季也随之到来,连着下了好些天的雨,河水都充沛了许多,不过惠民河已经疏通,今年倒是不用担心有水患的问题了。

    不过最近朝堂上也不是很平静,元丰改制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三省改制也终于完成了。

    就是改制的结果令朝廷上下都有些震动。

    王珪被任命为首相,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被任命为右相,拜为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但真正行政之中,大家却是发现,明明是首相的王珪,却要对蔡确拱手听命。

    这是因为当初议定官制时,大致是仿照《唐六典》,不论事情大小,都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班奏事,权归中书省。

    因此蔡确名义上是次相,实际上却大权在握,王珪虽然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但也只能拱手听命罢了。

    王珪对此事颇为震怒,但也无可奈何。

    苏允倒是从章惇那里听说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说是当初议定改制的时候,王珪不太想改,但蔡确对王珪说:“您任宰执这么长时间,必然会是中书令。”

    这话让王珪深信不疑。

    但蔡确却对皇帝说:“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不需要设置长官,只需要让左右仆射分别兼任两省侍郎就可以了。”

    官家深以为然,所以这改制便这般定了下来,王珪是真真吃了大亏。

    苏允对此也是当成了笑话来看,此事真假尚且不论,但王珪被蔡确算计之事,倒是未必是假。

    毕竟在此之前,王珪是首相,蔡确只是参知政事,这会儿蔡确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可想而知定然里面是有些内幕的。

    除了改制之外,朝廷还有一件大事,便是西北战事。

    听说最近官家又有对西夏动武的想法。

    所以朝廷上下颇多争议。

    朝廷诸公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中又有人对执行的战略有些微辞,有人又对赵顼用人颇为不满。

    尤其是前线种谔对给事中徐禧颇多抱怨,上书状告徐禧本只是奉命筑城,但却对军中之事颇多指责,甚至有越俎代庖的做法。

    而给事中徐禧对种谔亦是颇多攻击,奏种谔跋扈异议,对他的诸多决意不仅不支持,甚至当众唱反调。

    赵顼对给事中徐禧颇多偏袒,这让朝中不少人不满。

    章惇便是这些不满的人之一,他跟苏允抱怨道:“徐德占不过一介布衣,既不是进士出身,又非军中宿将,不过是一阿谀小人,仗着三寸不烂舌以幸进,不过是一马谡尔。

    官家关心边事,徐德占便以边事自任,官家也是,还着力培养他,此次更是让其相助沈存中建造永乐城。

    哼,这本是让徐德占去实地了解边事情况的任务而已,但我却听说,这徐德占却是事事以自己为主,甚至越过沈存中定下永乐城的选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