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六章崇文悟道!(4.1k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六十六章崇文悟道!(4.1k哈!) (第2/3页)

而,前面所述,并非真正的困难所在。

    真正的困难在于,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之所以可以将四书融会贯通在一起,一是采用章句与集注的方式,这是新的创举。

    真正将其融为一炉的,其实是朱熹的理学理论提供的基础。

    朱熹以“理”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如天、人、性、道、心等。

    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心理合一”、“心性合一”。

    朱熹指出:“自古圣贤相传,只是理会一个心,心只是一个性,性只是有个仁义礼智。”

    此三种合一说,才为朱熹贯通“四书”,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是理论上的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融会贯通。

    但苏允对于采取程朱理学是心有顾虑的。

    不仅仅是因为苏轼苏辙的蜀学的影响,跟这关系不太大。

    另外,苏允并不敌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自有他的先进性。

    明清的僵化是统治者的缘故,与学说本身没有太大的干系。

    苏允考虑的是什么,是学说与社会当今思想潮流的适应性。

    当今的现实状况是什么,是唐儒重新激活儒学至今,已经过去数百年,儒学与北宋这个国家一样,渐渐已经陷入僵化之中,学术气氛沉闷的时代。

    所以,现在需要的不是理学的保守,而是需要一个更有活力理论来激活。

    朱熹的理学之所以在南宋被捧为官学,一统江湖,是因为南宋迁至临安后,经过发展,经济快速发展,从上到下被眼前的繁华所惑,陷入穷奢极欲之中。

    而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急需的。

    因为一旦从上到下,从官员到百姓,所有人都沉迷于繁华的时候,那离灭国就不远了。

    这才是程朱理学成为官学的真正原因。

    苏允之所以不排斥朱熹的理学,是因为朱熹提倡的“灭人欲”不是否定人的所有欲望,而是对人过度之欲,类似贪婪等欲望,进行否定。

    朱熹认为“天理”属于至善的,而“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性”。

    也就是说,朱熹认为,人性属于至善的存在。

    而人有恶的一面,朱熹则将人恶的一面归咎于人身上的“情”,但是朱熹并没有否定人所有的情,认为只有与至善的“性”不一致的“情”才是恶的。

    所以,程朱理学并不是没有先进性,而是因为统治者因为自身需要,将其作为官学,且以之为唯一,最终变得僵化。

    但苏允不想以程朱理学为四书集注的理论基础,是因为与当今社会的现实不符合。

    当今之世,儒学僵化到了极致,北宋文人有所察觉,因此才有宋初三先生、已经有所雏形的蜀学、洛学、关学等等出现,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重新更新儒学。

    所以,这会儿想要让四书章句集注一出世便迅速风行,采用程朱理学并非良策。

    不如……

    苏允嘿嘿一笑。

    此时宋朝的学术风气跟明朝初期有些类似,都是继承前朝儒学发展至今,已经是渐渐活力不再,诸多大儒纷纷在寻找新的出路,所以,这个时候……阳明兄,该你出手了!

    阳明心学,若是在这个时代出现,定然会震撼整个大宋朝!

    这一点是早就验证过的。

    阳明心学在明朝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轰动。

    学子们纷纷追随,风气大开。

    尽管王阳明逝世后,他的学说一度受到排斥和攻击,但由于学者的不懈努力,心学仍然辉煌一时。

    在《明儒学案》中列举的七个学案中,包括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闽粤、泰州等地的学者都深受其影响。

    甚至朝中大臣如徐阶、张居正、赵贞吉等都是他的信徒。

    阳明心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传播到了国外。

    明末,阳明心学被传至日本,伊藤博文和东乡平八郎等人都成为了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

    进入清朝后,林则徐、魏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