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风潮! (第2/3页)
所以,你必须先学会应对所有的手段。
另外……”
苏辙看着苏允道:“……你若是想要让你的心血流传下去,甚至成为显学,成为科举主流,那你需要付出的可能是你一生。
要么你一生讲学,让更多的人将这《孟子集注》给传下去,要么让这《孟子集注》去到经筵上去。
要么如同介甫公那样,将其重注的《诗》、《书》和《周礼》,又称《三经新义》的经义在太学中推行,让新学盛行一时。”
苏允皱起了眉头道:“这般虽然因官盛而名一时,介甫公一下台,如今新学已有式微之相,不长久啊。”
苏辙呵呵一笑道:“那是因为新学不够好!介甫公为了变法,不惜篡改经义,令经义符合变法之所求,如此一来,难免错漏百出,有漏洞就难以成为传世经典。
介甫公在经义上的成就堪称大家,但就是因为新法所累,难以公允之心去解经,今日之败,乃是根子坏掉了罢了。”
苏允点点头,不过对苏辙的说法亦只听了五成而已,苏辙所说的话,与他所站的位置是统一的。
你让一个旧党去评价新党,是很难听到一个公允立场的,所以只能信一半,剩下的一半,需要自己慢慢去思索。
不过苏辙的意思苏允是听明白了。
苏辙的意思是,想要让孟子集注成为显学,要么赶紧讲学,只有学生多了,人多势众了,才有可能形成潮流。
要么是上宫廷经筵,在那个最高的平台上讲学,一旦得到了皇帝以及宰执权贵们的认可,从上而下的推广,更容易形成一个潮流。
要么学王安石,以行政手段强行推广,也能在一时间形成潮流。
至于能否真正流传百世……嗯,苏辙也没有说,这玩意,意外太多了,说不准的,能够做到在世的时候让学说流传,已经是了不得了,至于死后的世界,那就管不着了。
这玩意说不准。
就像孟子的学说,够厉害吧,但从春秋至今,不还是只是子部,而没有升至经部么?这学说能不能流传百世,是看后人需要什么,而不是你提出什么。
也就是说,你现在成为显学,有很多人知道,以后才有可能被后人重新捡起来用。
但你现在就特么的没有人知道,最终只有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命。
那些原本寂寂无名的学说,千百年后才被挖出来考古而成显学的,基本上是没有的。
这只是叔侄两个在辩经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不过苏允虽然屡屡遭到苏辙的打击,却是引起他的好胜心,非得折服苏辙不可。
在接下来的时日里,苏允全副身心都灌注在孟子里面,将后世的各种学说、知识等等都翻出来,只要可以增加《孟子集注》的说服力的,都往里面加,然后在辩经的过程之中进行删减精炼。
苏允并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之中,苏辙面上看似对他的批评依然不少,但其内心早就震撼得难以自己。
在苏辙看来,苏允就像是一个宝库一般,每日都能够拿出来新的东西,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而这些东西后面牵扯的东西,几乎单独拿出来都能够写一本书。
但苏允却像是毫不在意一般,只要对孟子集注无用的,无论多么精妙的理论,都会被弃置不理,唯有那些用在里面能够成为坚实基础的理论,才会被留下来。
苏辙后来得出一个结论——苏允是真正的天才!
唐时的韩愈也好,当代的宋初三先生、欧阳修、二程等等,皆不如苏允远矣!
这也激起苏辙打磨苏允的心思,他要尽自己所能,将苏允以及《孟子集注》,打造成为宋代,乃至于经学上最为璀璨的明珠!
儒学自春秋成型至今,从雏形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僵化,又有很多人在改进儒学,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但苏辙此时认为,儒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