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那我没有问题,就怕他们受不了! (第2/3页)
达到对经籍的理解,走上新的治经方法和道路!”
章惇点头道:“你这孟子集注,以义理之学代替了汉学的章句之学,之前的注疏,全都是从章句训诂方面入手,亦即从细微处入手,达到通经的目的。
而你这部孟子集注,则摆脱了汉儒章句之学的束缚,从经的要旨、大义、义理之所在来理解经典的涵义,达到通经的目的。
虽说我朝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在做学术上的探索,但还没有人能够达到你这等高度。
嗯,介甫公的三经新义虽然也好,但远不如你这孟子集注的高度,可以说,你这孟子集注一出,宋学新局面已经拉开帷幕矣!”
章惇拍着手中的孟子集注,神情颇为激动,毫不吝惜对孟子集注以及对苏允的夸赞。
苏允听到此处,问道:“这孟子集注,能面世?”
章惇点头大声道:“为何不能面世,必须得面世!”
苏允道:“若是面世,势必引来诸多诘难,若是到时候我与若姐成亲,势必亦会连累到叔父您这边。”
章惇哈哈大笑起来道:“那老夫也能够蹭你的名气矣,千百年后,可能无人会记得宋时的参知政事章惇,但依然有人会记得苏允之岳父章惇矣。”
苏允闻言,一揖到地,道:“小婿拜见岳父大人。”
章惇扶起苏允,十分感慨看着他,道:“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啊
孟子集注一旦出世,无论别人如何攻讦你,你都将跻身当世经义大家的行列。
他们可以仇视你、诋毁你、攻讦你,辱骂你,但不会再有人无视你矣!
只是,你自己却须得做好准备,虽然不会有人拿什么手段来对付你,但被人辱骂攻讦,所承受的压力亦是前所未有的。”苏允笑道:“他们骂我的话,我能骂回去么?”
章惇点点头道:“辩经嘛,不就是他骂你,你骂他嘛,自然是可以的。”
苏允点头道:“那我没有问题,就怕他们受不了。”
章惇不由得哑然失笑,近来他听说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叫【眉山苏氏,骂人最能】,从苏洵开始,至苏轼兄弟,都是骂人的一把好手,大约这苏允亦是如此?
章惇道:“官场的事情你无须操心,我给你挡住,哦,是了,太学里的月试、年试什么的,你也别过分操心,去体会一下科举是什么样的就可以了,考得好坏并不重要。
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将这孟子彻底的吃透,尤其是你提出来的新理论,你须得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有人拿出来攻讦你,你必须能够将其驳回去。”
章惇一边说一边思索,随后道:“这段时间,我来帮你打磨这本孟子集注,另外,你的孟子乃是子由给你传学的吧?”
苏允点点头道:“正是由子由叔父开解。”
章惇点头道:“我不是治孟子的,对其研究不够深,我先帮你打磨一番。
另外,我想办法让子由回来,让他来帮你再好好打磨一番,做足准备再面世,这样可以转圜的余地便多了。”
苏允顿时有些惊诧。
按照历史来说,苏辙受乌台诗案影响,被贬谪监筠州盐酒税,在这个职位上,他足足干了五年,从元丰二年至元丰七年,才被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
所谓量移,便是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而苏辙到了元丰八年,神宗逝世,旧党重新当政,才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而现在是元丰四年的元月,若是苏辙现在就回京,那可比历史上少浪费四五年的时间。
苏允面露喜色,道:“那可真是太好了,有子由叔父来帮我,这孟子集注肯定会更加完善,那子瞻……”
章惇知道苏允想说什么,摆手道:“子瞻不行,子瞻乃是乌台诗案当事人,许多人都盯着呢。”
苏允假意叹了一口气,他自然没有想过让苏轼回来,这会儿回来,对苏轼不是什么好事情。
一来黄州时期是苏轼诸多文章诗词最为高产的时候,二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