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学进去了! (第2/3页)
未必对付得了他啊。”
稳住了王殆,何昌盛嘿嘿一笑道:“有心算无心,就算他再厉害,也终有一天会掉落进我们的陷阱之中,来日方长,咱们等着机会便是。”
苏允吃完早饭,便去上课去了。
他上的是经义斋,课程也主要以经义为主,因为他还没有选定本经,所以目前来说,所有的课程都必须得上。
当然,外舍生基本上还处于没有选定本经的状态,都是全都要上的,等到进了内舍,到时候就有针对性课程了。
苏允上了一天课,收获还算是蛮大的,以前他看《诗》、《书》、《易》、《周礼》、《礼记》这些书是看得晕头转向的,但在太学教授的讲解之下,却是颇有几分趣味。
不得不说太学的教授的确是有真东西的,这些原本看起来很是玄乎又枯燥无味的古本,在他们见解之中,竟是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原因在于,这些书的干货太干,有点类似数学里的公式,非得有人将所写书籍里面的时代背景,当时的风俗习惯等等东西给你结合起来讲,否则光看这些干货,当真只能看得云里雾里。
但有这些教授引经据典,联系当时的背景来讲,才会发现,看着好像在谈情说爱的诗,给人算命的易,写一些无聊过时礼仪的周礼,原来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些书里面竟是蕴含着治国理政的道理从来都没有过时。
在苏允看来,这些书就是东大自古以来的社科学,读懂这些书,的确是可以具备基本的治国理政能力的。
比如说左传中的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揭示了治国的基本逻辑。
治国的要诀里,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情,一件是祭祀,一件是军事。
军事大家都能够理解,但祭祀未必就能够理解。
但换成后世的说法,所谓祭祀便是统一国民思想,形成一个国家、民族的观念,让所有的人都拥护这个国家,以此达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再换一个说法,便是治国要文武结合,既要军事上的领先,又要有精神文明建设。
当然,左传苏允暂时不用学,就是打个比喻而已。
这倒是让苏允喜出望外,他最怕的就是上来哐哐让你背诵,而且背完之后还是云里雾里的,至于这后面蕴含的是什么东西全然不知。
这太学教授的这种授课方式,倒是有后世那些古文教授的风格了。
不过苏允却是不知道,再往前些年,授课方式可不是现在这样,就是他所想象的那样,上来就是哐哐的背诵,无他,就是因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在科举的指挥棒下进行的。
之前主要是帖经墨义,以背诵为主也就可以理解了,但现在是考经义大义,自然教学方式又不一样了。
但无疑这种方式更加适合苏允,苏允也的确是沉进去了。
不得不说,苏轼让苏允抄汉书、学公文、学诗词,以及苏辙教苏允孟子,却是帮苏允打开了一个大门,让他这会儿来学习这些东西有了一个基础的概念了。
加上苏允为了写三国演义,吃透了三国志,亦研究了许多的汉代官制、风俗习惯等等,再往前学习,难度又降低了不少。
这种学习对苏允来说帮助是特别大的。
太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