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梅花拳传承 (第2/3页)
过来,问道:“以前学过?”
苏允笑道:“在家乡的时候参加过弓箭社,算是练过,但不精。”
教习点点头,宋代的弩跟甲是违禁品,但弓箭不是,甚至朝廷从上到下都在鼓励射箭。
这是出于国家武力的需要。
西夏与辽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与箭术在战场上的特殊作用,让宋朝愈加重视射箭这项运动,将其作为强化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手段。
甚至为了鼓励民间习练射箭,历任帝王频繁举办阅射活动,率领百官亲临现场观看,甚至亲自下场引弓示范。
去年的时候,朝廷还颁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步射执弓、发矢、马射等射术规范,均配有文字说明和图解,与近代的“操典”极其类似。
同时,民间也涌现出众多热爱射箭的群体,特别是以练武习射为主的“弓箭社”,仅河北一带就有近600个、弓箭手3万多人。
入社者需自行置弓一张、箭三十支、刀一口。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敌人无异。
朝廷鼓励民间习箭,一旦招募兵员,基本上招来就能用弓箭,这样一旦入伍,就基本上可以形成战斗力。
教习道:“你再射几箭我看看。”
苏允立即唰唰几箭射出去,之前几箭让他稍微摸熟这弓的特性,这几箭射出,便十分精准了,唰唰尽皆命中靶心。
教习有些讶异看了看苏允,道:“你这箭术很了不得啊,家中有人从军?”
苏允笑道:“算是吧。”
听那老道的意思,他早些年好像是从过军,好像还参加过三川口之战?
这事儿可能是真的,因为老道教自己的拳脚功夫跟箭术什么的,是有一股比较浓厚的军中风格。老道是眉山一个小野观的道士,苏允父母算是比较虔诚的道教徒,在世的时候时常供奉这家野观,时常带着年幼的苏允去这观里,因此苏允与老道从小就熟。
苏允看得出来老道不是一般人,毕竟一般人七八十岁了也不可能还登山如履平地的。
苏父苏母去世之后,苏允还是经常去,老道士怜惜苏允幼失祜恃,又感恩苏父苏母多年的供奉,便教苏允一些拳脚功夫,希望能够让他在乡里不受人欺负。
没想到这一教却是不得了,他发现苏允年纪虽小,但悟性惊人,尤其毅力更是惊人,别的五六岁的小孩子贪玩,这苏允却是一心扑在这武学上,这顿时让他有了传衣钵之意。
老道从过军,但从军之前便是某个古老拳派的传人,据老道说,他们的传承叫梅拳。
苏允没有听说过这个拳派,但据老道说,梅拳乃是宋代几个被记载进《武经总要》的拳种之一,是颇为厉害的传承。
这个厉害体现在这梅拳的传承上,据老道说,这梅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
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
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
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
苏允不知道真假,但老道的确是有真功夫的,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虽已经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颇为不凡。
苏允不知道老道是吹牛逼还是真牛逼,但闲来无事,跟着学了许多年,在离开眉山之前,只要有空都跟着老道练,倒还真是练出来一身功夫。
在眉山做生意的时候,苏允亦是经过一些争斗,与那些竞争对手派来的泼皮无赖干过一次仗,无一败绩,的确是挺好用的。
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