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家书抵万金(晚上还有一章) (第2/3页)
:“大伴也知道这书?”
孙思恭陪笑道:“这三国演义在禁外早就火热得很,酒楼茶肆,无不有讲书先生在讲这本书,受者极众,评价亦是极高。
据说连太学的学生都在传阅这本书,但凡有新的章回传出,都会引起一番抄读热潮。”
赵顼点头道:“这本书是写得真好,将三国那个伟大的时代尽皆给展现出来了,以前朕读三国志,却是没有意识到汉末竟是如此杰出,也就是这三国演义,将其给演绎出来了。”
孙思恭笑道:“官家是不是有些过誉了,那三国就是个乱世,人命如草芥,哪有咱们大宋这般繁盛?”
赵顼叹息道:“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就政事、军事、经济、文学、德行、智略等各方面而言,三国无不奇才辈出。
勇士、义士、烈士、智士、商士、奇士、国士……应有尽有,三国更是集一时之盛。
而其质之精、量之多,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更是少见。
以政事精英而言,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能得人心、尽人力,才足以开基立业,能足以安邦定国,出类拔萃大略奇才!”
孙思恭赶紧恭维道:“咱们大宋在官家的光辉之下,亦是不遑多让矣,现如今亦是君子满堂,人才如过江之鲫!”
赵顼哼了一声道:“哦,大伴说说可都有谁?”
孙思恭顿时浑身一震,想了想赶紧道:“如今王相公、蔡相公、章相公、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知审官院何正臣担等人都是敢言之士,一时之选。”
这些人都是现在朝廷中最炙手可热的人,孙思恭这么说没有问题,因为这些人都是赵顼重用的人,不说他们,又能说谁。
赵顼叹了口气道:“那文宽夫、司马君实、苏子瞻、曾子固、范尧夫这些人呢?”
孙思恭背上已经潮湿,甚至觉得浑身有些颤抖,脑子里快速地转动了起来。赵顼所说这些人没有一个在朝中,都在地方上窝着呢,若说他们是大才,那岂不是在说赵顼没有眼光?
但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大名鼎鼎之辈,文彦博几朝元老,资历之深算是当世第一,司马光虽是退居西京,但名声之大令人不敢忽视。
苏轼更不用多说,才名冠绝当代,曾子固亦是才名远播,范纯仁家学渊源,知谏院敢谏敢言,知地方则是政绩斐然。
这些人都是极为出色的大才,自己却是只口不提他们,就连赵顼也看不下去。
但孙思恭毕竟久侍赵顼身侧,应变亦是极快,忽而道:“官家所说几人,自然都是大才,所以官家才信任他们,让他们镇守各地,可谓是人尽其才矣。
不过官家,他们都算是老一辈的大才了,现在眼前可有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可不能让他遗留在野了。”
赵顼倒是成功被孙思恭吸引了注意力,眉头一挑,道:“哦,是谁啊?”
孙思恭指了指三国演义,道:“便是写这三国演义的苏允。”
赵顼笑道:“不过是写了一话本,又算是什么不世出的天才?”
孙思恭笑道:“官家只是在考教老奴么?”
赵顼哼了一声道:“你这老奴,真是讨打。”
孙思恭赶紧道:“一个能够将曹、刘、孙三雄从无到有地聚众用士、开疆辟土的过程,以及彼此间奇谋迭出,高来高去的明争暗斗给写得如此清晰明了。
且将勾勒出来数百场大战的任务,老奴想不出来,这样的人物,会对政治军事理财等方面没有一个详尽的思考。
周瑜在赤壁大战中,以三万兵大破当时曹操的数十万大军,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础,成了传领千古的人物。
陆逊则能料敌相敌,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夷陵大战中,将刘备杀得全军覆没,使蜀汉由盛转衰。
陆抗曾以一敌四,破平步阐之乱,并以一身之力,顶住西晋压力,延后了东吴国祚八年。
张郃不但勇略兼备,更是打败诸葛亮的曹魏名将。
司马懿则善于审时度势,因事制宜,曾主帅了新城、辽东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