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7章 巴尔干协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17章 巴尔干协约 (第3/3页)

“你们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以撒问道。

    “父亲来信说,您正在与他商谈,准备联合召开一场会议?”

    马加什放下火枪,开口问道。

    “是,我准备将巴尔干半岛上所有遭受奥斯曼威胁的基督教国家召集起来,商讨出一个可行的共同方案,从而应对奥斯曼的入侵。”

    “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的使者已经到了,其余各国的使者正在路上。”

    ……

    1453年6月末,巴尔干各国使者相继乘船抵达君士坦丁堡,在这座刚刚使奥斯曼帝国铩羽而归的雄城中共商大事。

    这场会议由以撒和匈雅提联合召开,分别代表巴尔干半岛上除了奥斯曼以外最为强大的两股势力。

    巴尔干半岛上几乎所有的基督教国家都收到了邀请函,其中大部分都派出使者前往参会。

    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伊庇鲁斯,波斯尼亚,凯法利尼亚和扎金索斯……

    除此之外,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教皇尼古拉五世,医院骑士团,热那亚共和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等势力也派出了使节,作为会议的观察员,不参与讨论与协议的签署。

    一时间,君士坦丁堡成了风云际会的焦点。

    在以撒和君士坦丁的安排下,十几面形形色色的旗帜在大皇宫上空迎风飘扬,仿佛使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又回到了曾经万国来朝的光荣岁月。

    1453年6月30日,会议正式召开,使节们先是盛赞了君士坦丁父子和匈雅提父子的圣战壮举,对他们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支持。

    在以撒和马加什的有意引导下,会议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继续召开。

    巴尔干各国的利益其实并不统一,有些国家对于继续削弱奥斯曼帝国并不热衷,部分国家矛盾极深,在会议上就几乎要爆发出来。

    这些事情在以撒和匈雅提的预料之中,他们也没有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进行过多纠缠。

    只要提案出现重大分歧,一律搁置,留待以后。

    但是,所有国家一致同意,不能放任奥斯曼人继续扩张,应当阻止他们之后可能的侵略行为。

    就这样,会议的效率惊人得高,仅仅三天,一份能够被各国使节都接受的协议新鲜出炉。

    这份协议冗长而繁复,在不少条款上用上了春秋笔法,模模糊糊,琢磨不清。

    协议的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共同遏制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行为,维护耶稣基督的土地不受侵害。

    但是,整个协议完全没有一点强制性,仅仅保留了一个支援基督教盟友的呼吁与号召,各国并不对此负有义务。

    1453年7月5日,参会各国在君士坦丁堡正式签署巴尔干协约,宣布守望相助,共同应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各国还同意成立巴尔干议会,遇到紧急情况时召开,讨论解决方案。

    协约签署后,本来高度紧张的奥斯曼帝国和威尼斯尊贵共和国瞬间轻松了下来,他们显然不认为这份意向性的协约能够危害到自己的根本利益。

    参会各国大约也是这种想法,将这份协约看做又一张可有可无的废纸。

    “这只是第一步罢了。”

    马尔马拉海上,以撒望着碧蓝色的大海和渐行渐远的君士坦丁堡,自言自语道。

    君士坦丁堡之战结束,穆罕默德二世败北,巴尔干协约成功签署,马加什几人率军北还。

    穆罕默德二世正在沉默中平息内乱,像是一只受伤的狼,独自舔舐着伤口。

    以撒毫不怀疑,这位坚韧不屈的强敌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可是,这需要时间。

    至少在未来的几年里,穆罕默德二世很难再给以撒制造什么大麻烦。

    巴尔干半岛的局势渐渐稳定,以撒将手头上剩余的事情交给君士坦丁十一世,带着得胜归来的士兵们坐上航船,告别金角湾。

    士兵们有说有笑,将战利品和勋章挂在身上,将口袋中的金子抖动得叮当响。

    他们将带着满身功勋和荣耀,回到家人们的身边,回到阔别两年的北非大地。

    在那里,会有着少女们的香吻和孩子们的鲜花,会有着教士们的祝福和民众们的仰慕。

    这是他们应得的。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