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3章 战至终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13章 战至终章 (第3/3页)

嗽和愤怒的咒骂。

    大火燃尽后,民夫将泥土和石块堆进地道口,将之彻底封死。

    地道战讲究以奇取胜,在不定的时间出现在不定的地点,让敌军猝不及防,从而占据一瞬间的优势。

    但是,他们自以为密不透风的计划早就被以撒洞悉,并做出了针对性的安排,应付起奥斯曼的地道攻势得心应手。

    水,火,烟,这是对付地道战的三大利器,屡试不爽。

    硝烟弥漫,炮声正隆,箭矢如雨,断臂残躯,血月终于降下,太阳挂在天边。

    苍凉的战场上,攻守双方像是两个伤痕累累的拳击手,经历了长时间的挥拳与防御,早已耗尽体力,气喘吁吁。

    战争进行到现在,双方已经无从收手,迫不得已将自己的全部筹码投入赌局。

    赌一个转机。

    ……

    南喀尔巴阡山脉,蒂米什——切尔纳走廊。

    这条走廊位于匈牙利王国和瓦拉几亚公国的交界处,连接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自古以来是重要的商贸和军事要道。

    达契亚王国曾在这里修筑道路,设置堡垒,收取商税,古罗马帝国将这片地区纳入掌控之后,系统性地将道路重新整修,将其连接到帝国境内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里。

    直至今日,这一条古罗马大道仍旧是翻越喀尔巴阡山脉的主要通道,在多瑙河文明和黑海文明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南卡尔巴阡山脉的一处山谷里,新建起一座规模不小的营地,这里水草丰美,野生动物众多,非常适合大军临时驻扎,进行补充和休息。

    军营上空旗帜缤纷,最为显目的当属匈雅提家族的渡鸦旗帜和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旗。

    正中央的大营里,名义上的主将匈雅提·马加什手指在地图上指指画画,目光难掩兴奋。

    马加什今年刚刚十一岁,暂时不具备独自指挥大军的能力,白骑士亚诺什特地委派弗拉德和斯特凡二人作为行军参谋,实际主导大军的行动。

    “目前,我军拥有骑兵三千余,步兵一千余,总兵力接近五千。”

    “奥斯曼精锐云集君士坦丁堡,后方空虚,留在保加利亚地区的兵力不足,我们应该可以将他们轻松击败。”

    马加什身边,斯特凡正在汇报情况。

    此次作战,匈雅提家族出兵三千,清一色的轻骑兵,此外,还特地派遣了一支二十人的具装骑士,用来保护马加什的安全。

    获取了匈雅提的批准之后,东罗马使团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高薪招募雇佣兵,四百余位亡命之徒愿意加入远征,被编入作战序列。

    此外,来自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两位流亡公子弗拉德和斯特凡各自带上自己的部众,共计八百余人。

    于是,这样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十字军踏上了征程。

    “奥斯曼留守的老弱病残不足为虑,我们的主要目的也并非歼灭他们。”

    “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成功度过这一处走廊,抵达瓦拉几亚平原。”

    马加什不愧早慧之名,一眼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殿下,这个问题就交给我吧。”

    弗拉德说道。

    “戍守蒂米什——切尔纳走廊的将领与我有旧,当年就是他放我一马,我才能够逃往特兰西瓦尼亚。”

    弗拉德曾经在1448年短暂登上过瓦拉几亚大公的宝座,是为德拉库里家族的弗拉德三世。

    他的第一次登基并不稳定,很快就被当地亲奥斯曼的贵族推翻,不得已逃往匈雅提的宫廷。

    “安德尔森阁下,您有什么意见吗?”

    马加什问道。

    “您的安排非常妥当,尊敬的殿下。”

    “很好!”

    “弗拉德,我给你三天时间,三天后,我要登上一望无际的瓦拉几亚平原!”

    “如您所愿,亲爱的殿下。”

    ……

    1453年5月28日,君士坦丁堡鏖战正急,奥斯曼人凭借着有利的预兆和强盛的国力,逐渐开始在这场决战中占据上风。

    可是,他们不知道,一场风暴正悄然来袭。

    5月24日,基督教联军越过喀尔巴阡山脉隘口,抵达瓦拉几亚大平原。

    瓦拉几亚公国不出所料地又一次选择骑墙,没有对联军进行刁难。

    5月27日,联军抵达保加利亚地区,将奥斯曼几个边境村落洗劫一空,首次将战火烧到奥斯曼的本土。

    就在同一天,阿尔巴尼亚统帅斯坎德培和东罗马奥隆军区长官马鲁纳组织起一支军队,进犯奥斯曼占据的南塞尔维亚地区,大掠而归。

    基督教军队的目的不是占领土地,也不是歼灭军队,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简单而明了:

    打起耶稣基督的旗号,驰援圣城,君士坦丁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