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章 雕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章 雕刻 (第2/3页)

大致沿袭了蓝星的轨迹,然而却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在三国时期,魏国并没有被晋朝取代,曹髦灭掉司马家满门,并在历史的舞台上统一了整个天下。

    随后,魏国也没有经历南北朝时期,形成五胡乱华的局面,而是在经历了末期统治的动荡后,最终被隋朝取而代之。

    与蓝星短暂的隋朝不同,这里隋朝的统治延续得更为辉煌,继而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纷争。

    燕朝的开国皇帝武皇帝赵匡赢并非通过陈桥兵变上位,而是亲手建立了这个国家,横扫周边势力,统一了除燕云十六州和河套平原以外的广袤疆土,与西夏和辽国形成了抗衡之势。

    尽管他的建国之路并非篡位,但朝廷内依旧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局面,重文抑武的政策也未曾改变。

    太宗文皇帝赵鑫是武皇帝的嫡长子,虽在文治方面表现卓越,却在武功上颇为逊色。

    他没有经历高粱河的惨败,但与辽国的交战却也仅能打成平手。

    最终,双方通过和谈,各自退让,虽然没有赔款或岁礼的附带,但对于当时强盛且急切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燕朝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耻辱。

    太宗文皇帝去世后,赵霄汉的爷爷赵无极登基为皇。

    上位后的赵无极对重文抑武的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开始给予武将们一定的地位。

    然而,他对于武将的制约手段仍旧存在,尤其是在他最器重的儿子齐王赵简云战死之后,赵无极对身边的人愈加谨慎,除了冢子泽,几乎无人能得其信任,武将们的地位依旧十分尴尬。

    燕朝的最高权力中心无疑是皇帝,而在皇帝之下则设有六个封号,这些封号由三位师和三位公组成: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和司空。尽管这些荣誉头衔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并不具备实权,主要是为了表彰那些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老臣。

    例如,赵霄汉的外公袁叔全就担任太傅一职,名义上地位显赫,然而他并没有实际的权力,仅能向皇帝提出建议,而无法直接参与朝政事务。

    除了皇帝之外,燕朝的权力机构还包括了多个重要部门:西府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国家的军事决策;

    三司则是国家的财政管理部门,包括户部司、度支司和盐铁司,负责国家的税收与财政支出;

    学士院承担草拟诏令、提供顾问服务以及组织科举考试的重要职责;

    崇文院则是国家的藏书机构,负责文献的保存与研究;

    群牧司负责马匹的管理与调配;

    两司三衙包括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和侍卫亲军马军司,负责皇宫侍卫及亲军的事务;

    东府中书门下则是主要的行政与权力机构;

    御史台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维护法律与纪律;

    谏院则充当侍从和顾问的角色,负责规谏与劝诫;

    六部是国家的主要管理部门,然而其中的礼部、工部和户部往往没有实际的权力,并由三司最高官员兼任;

    内侍省负责内朝的供奉及宫内的杂务,而入内内侍省则处理宫廷内部侍奉与后宫事务等。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地方,燕朝实行了州县二级制,并在州县之上增设了道(路),以便进一步划分行政区域,并安排中央官员进行统筹管理。

    皇室男性成员在加冠之后,可以酌情加封王爵,而女性成员则在出生后即被授予爵位,及笄之后也可根据情况加封新的封号。

    男性王爵的爵位可以承袭,但仅限于嫡子承袭;若无嫡子,则可将庶子认定为嫡子,由嫡妻抚养,进而承袭爵位。

    除特殊情况外,嫡子在加冠后会被授予世子名号,在父亲去世后便可继承王爵。这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