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给高拱张居正铺路 (第3/3页)
吏治采用吏部考课条例,对官员进行考核,被张居正剔除“三途并用制度”,又进一步完善为考成法。
经济上以漕粮折银,张居正剔除“盐政市场化改革”,将漕粮折银融入了融入一条鞭法。
军事上要求加大边将的专业素养,张居正剔除“激进裁撤驿站”,重用戚继光、李成梁,加强了隆庆至万历初期的军事能力。
但这些改革内容实际上本来就是高拱和张居正一起制定,只是高拱更加激进,且独断专横。
张居正则略微保守一点,面对高拱更激进的政策十分不满。
所以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张居正抄袭了高拱的政策,只是两个人都有改革这方面措施的意向,但具体内容两个人产生了分歧。
最终张居正通过与冯保联合,把高拱斗下台,才总算是独揽大权,完成了整个改革内容。
而之后张居正的改革不仅比高拱改革更完善,内容也更详细。
除了军事、经济和吏治以外,他还对教育、土地、税法、民生、治河等多项领域完成了改制,大大加强了大明的国力,可以说效果和成绩都有目共睹。
因而相比于张居正,高拱只能说改革措施确实有。
但一来没那么完善,二来行事风格过于激进,激起大量利益集团的抗争,很容易落到失败的下场。
因此在老朱看来,张居正的改革肯定更好。
唯一的隐患就是现在把高拱留下来,会不会导致二人一直出现分歧的问题。
这一点他也不担心。
开国太祖的威望摆在这里,朱元璋开了口,以张居正为主,那就只能以他为主。
甚至别说让谁主次的问题,就算是要废了嘉靖,甚至不想要让朱载坖当皇帝,在宗室里随便挑个人出来,别人也无话可说。
因为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没有老朱就没有大明,因此大明的事情不仅仅是大明人的国事,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家事。
见此高拱也只好应道:“臣遵旨。”
“朕最恨贪官了。”
等高拱应下,老朱目光森然,又望向下方所谓清流领袖徐阶,沉声道:“朕听闻有人歪曲朕善待士子的本意,只要中举,就将以前朕颁布的减免一定税额,改成全部免税?于是多有农人投献田地给举人进士,以换取不向朝廷纳税。而这样的硕鼠,在如今朕的大明遍地都是,以至于田亩数量日益减少,朝廷的税收也日益减少,可有此事?”
徐阶浑身一颤。
他在老家松江府有田,不多,理论上应该是二十四万亩。
事实上这还是正史《明史·徐阶传》记载的数目,而根据范守己的《皇明肃皇外史》和海瑞的《被论自陈不职疏》记载的就更多。
《皇明肃皇外史》记载是四十万亩,海瑞则说“松江田半属徐府”。根据万历六年张居正丈量全国田亩所得,松江府的田地有409万亩,就意味着徐家有200万亩田。
这自然是夸张了些,但范守己和海瑞作为与徐阶同时期的人。海瑞当应天巡抚还强制令徐阶把强占百姓的数万亩田地退回去,补交历年税款,可以说是事情的亲历者,描述的自然不会太假。
更何况严嵩倒台后,又有许多御史上书弹劾徐阶,其中一条罪名就是“田连阡陌”,可见徐家的家产不知道多少。
而徐阶老爹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县丞,据说只有祖田三千亩。等到了徐阶发达之后,田亩数量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膨胀,短短几十年就翻了上百倍,里面有多少猫腻谁人不知?
老朱早就调查过徐阶的资料。
根据史料记载,他的田产来源主要就有三种,一是接受投献以避税,二是侵占朝廷官田,三是趁着灾荒年月低价兼并破产自耕农的土地。
这三种方式基本就涵盖了当时有钱有势的官员、地主阶级如何兼并土地,并且逃避纳税的套路。
可以说张居正改革,就是动了这部分利益蛋糕。
如今老朱既然在,那自然要一并给他把账目算个清楚,也算是趁着这个机会,利用自己的个人威望给张居正和高拱未来改革的事情铺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