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开年不利 (第2/3页)
目前整个大自流盆地的开发度非常高,其露天耕地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内部水域面积则达到12万平方公里。
这15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燕麦、大麦、小米、高粱为主。
而澳洲沿海的沙漠地区,则以种植橡胶草、仙豆大豆等耐旱经济作物为主。
这个农业格局,是从2030年才开始全面形成的,经过这两年的调整,现在终于发展起来了,成为和赛里斯北方相提并论的全球核心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
一南一北两个露天农业区,保证了亚联的各种农产品,可以全年供应。
虽然室内农场的出现,让很多蔬菜水果不再依赖露天耕地,但这并不代表露天耕地没有价值。
比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很多还是在露天耕地上种植。
这一点主要是性价比决定的。
室内农场确实在种植基因编辑品种的情况下,可以让粮食亩产飙升十几倍,但这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单位成本也不见得可以减少太多。
虽然现在亚联内部对于转基因农作物、基因编辑农作物的接受度比较高,但亚联高层仍然没有盲目推广。
一方面是科研机构还在研究这些基因改造之后的农作物,研究其对于人体是否存在严重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以防万一。
这个以防万一,主要是室内农场太依赖现代工业和基础设施了,如果一旦现代工业系统崩溃,比如电力系统无法稳定供应电力,那室内农场必然会无法维持。
将粮食生产都押注在室内农场上,亚联高层显然没有那么大胆。
这可不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而是风险太大了。
现在亚联高层的想法,或者说江淼等智库专家的建议,是三条路线并行。
即露天农业要维持一定规模,室内农业要继续发展,工业合成食物技术要继续研发。
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尽可能减少未来的风险。
比如海陆丰集团的农业新品种研发任务中,可以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其研发投入仍然维持着不小的比例。
这就是未雨绸缪。
如果未来亚联,乃至人类的工业体系崩溃了,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那这些可以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品种,就是人类文明的救命稻草。
…
不知不觉间,江淼的车来到了一处郊外的科研基地内。
刚刚从地下停车场出来。
黎子轩看了一眼手机,然后在他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江淼看向过来迎接的基地负责人黄小米:“小米,先安排一个办公室给我,今天考察你们基地的事情,下午再进行。”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黄小米还是点了点头:“没问题,我马上安排。”
不一会。
江淼一行人就来到了基地内部的一个大会议室内。
黄小米大概猜到江淼可能要处理一些紧急的事情,便带着一行人来到这里:“老板,这边请,会议室里面有一个小办公室。”
“嗯。”
江淼进了小办公室,其他人在大会议室内小声交流着,只有黎子轩跟着进去。
坐下来,他脱下外套。
黎子轩已经拿出笔记本电脑。
江淼输入密码和指纹解锁,然后通过内部专线,通过一个软件,打开了一个视频会议。
调节了一下收音设置,他喊道:“老张,我上线了,其他人都到了吗?”
“江院士,你来了,还有五个人没有到,咱们稍等一会,顺便也看一下我发过去的几份文件吧!”亚联智库中心负责人张少峰向他说道。
“好。”江淼随即打开手机,找到了亚联智库刚刚发过来的几份文件。
看了第一份文件,他就眉头一皱,不过由于其他人没有到,便没有说什么。
办公室内的黎子轩,给他冲了一壶茶。
大约十几分钟后,其他被邀请的智库顾问们,也全部到齐了。
张少峰同样让他们先看文件,同时宣布半个小时后讨论和提出建议。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