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8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68章 (第2/3页)

子请陛下为皇孙赐个名字。”

    林小风点了点头,这事他得亲自来。明朝给皇室取名有规矩的,太祖朱元璋怕后代重名,就让宗人府编了二十个字辈分,循环着用。朱棣这一脉的辈分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辈分后面的字还要按五行相生的规律来选偏旁再挑字。

    林小风的父亲是明光宗朱常洛,“常”字辈,名字里有个“洛”字带水旁。他自己朱由检,“由”字辈,水生木,所以名字里有个“检”字带木旁。太子朱慈烺,“慈”字辈,木生火,所以名字里有个“烺”字带火旁。

    按这个规矩来,皇孙应该是“和”字辈,名字里得带个土旁的字。林小风想了想,然后缓缓说道:“就赐名朱和垿吧!”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和庄重,仿佛是在为这个新生的生命赋予一种神圣的使命。

    随着林小风的话音落下,大殿中再次响起了热烈的祝贺声。他们纷纷向林小风行礼致敬,为这个新生的生命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而林小风则站在龙椅上,俯视着这一切,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他知道自己虽然是个穿越者,但在这个时代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他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朱和垿这个名字,成庆华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他仿佛能感受到这个名字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期望。他拱手说道:“这个名字寓意着政治兴盛,人民和谐,四海有序,真是个好名字啊!陛下真是才华横溢,我们臣子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真是自愧不如啊!”邵师韩和缪一奎也纷纷附和,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敬佩的神色。林小风没有推辞,坦然接受了这些赞美,他心里明白,这是大臣们表达忠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对自己这个穿越者身份的一种认可。

    等到大家的赞扬声渐渐平息,林小风开口问道:“各位爱卿,今天来找朕,有什么事要奏报吗?”他的声音平和而威严,仿佛能洞察人心。

    成庆华和邵师韩、缪一奎互相看了看,然后成庆华上前一步奏道:“陛下,我们这次来,主要是为了陕西那些投降将领的兵权问题。”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

    “你们担心他们会再次反叛吗?”林小风追问,他的眼神锐利,仿佛能穿透一切。

    “正是如此,”成庆华答道,“我们担心如果不加以干预,他们再次反叛的风险会很大。特别是骆文彬和贺锦这两个人,手下兵马众多,一旦反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内阁商议决定,想要削减他们的兵权。”他的语气坚定,显然已经做好了决定。

    林小风笑着问道:“这个决定是谁的主意啊?”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玩味,仿佛已经看透了背后的真相。

    “这是内阁集体商议的结果,并非一人之见。”成庆华回答得滴水不漏,他深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疏漏。

    这时候,内阁首辅李邦华并不在京城,所有大臣都是以内阁的名义行事,功劳和过错大家共同承担。林小风看着成庆华,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情绪。他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赵贞吉。赵贞吉是南宋丞相赵雄的后代,年轻时就才华横溢,科举考试也是一帆风顺,有“大明不粘锅”的美誉。虽然成庆华比不上赵贞吉,但也相差不远了。

    林小风收起笑容,站起身质问道:“你们内阁商议了这么久,就只有这么一个笨办法吗?”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满和失望。

    “笨办法”这三个字,就像一巴掌打在了成庆华的脸上,他面露难色,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看了看邵师韩和缪一奎,发现他们也都一脸茫然。

    “陛下,”成庆华再次躬身行礼,“如今闯贼已死,献贼逃亡,天下大体安定。内阁这么做,只是为了求稳,并没有其他私心。”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恳求。

    林小风轻轻叹了口气:“范尚书此言差矣!”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惋惜和失望,“你们认为降将会不会复叛,关键在于什么呢?”他的眼神锐利地扫过三人,仿佛要看透他们的内心。

    成庆华一时想不出答案,他看了看邵师韩。邵师韩也摇头表示不知,又看向缪一奎。缪一奎生怕自己也被拉下水,赶紧低头装作思考的样子。他们的神情各异,但都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迷茫。

    林小风见三人都不说话,又笑了起来:“你们可曾听说过‘人生如鼠’这个说法?”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神秘和深邃。

    “没有。”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林小风缓缓说道:“厕所里的老鼠,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瘦骨嶙峋;而粮仓里的老鼠,生活在粮食堆上,个个肥硕异常。同样是老鼠,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他的语气平和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将人带入那个场景之中。

    “这是因为环境不同啊!”邵师韩恍然大悟地说道。

    “对,”林小风点了点头,“如果把粮仓里的老鼠放到厕所里,时间一长它也会变瘦;同样,把厕所里的老鼠放到粮仓里,不久它就会变胖。”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哲理和深刻。

    “那么,如果你们自己是老鼠,是愿意待在厕所里呢,还是粮仓里呢?”林小风的问题尖锐而直接,仿佛能刺穿人的内心。

    不等他们回答,林小风又问道:“老鼠在哪里,就是哪里的老鼠。人也一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安置他们。”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决绝和坚定。

    成庆华等人面面相觑,林小风的话虽然直白,但道理深刻。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由他们亲手创造的世界。

    成庆华想了想,改口说道:“那我们暂时不动他们的兵权吧。”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犹豫和试探。

    “不动也不行!”林小风冷冷地说道,“这些降将都是流寇出身,喜欢打仗杀人,怎么可能安心待在一个地方呢?”他的眼神锐利而冷酷,仿佛能看透一切虚伪和谎言。

    成庆华心里暗骂,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这到底是让我们怎么做啊?他感到一阵无力和迷茫,仿佛被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漩涡之中。

    他和邵师韩、缪一奎交换了一个眼神后,无奈地说道:“我们真是愚钝,请陛下明示吧。”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恳求和无奈。

    林小风轻轻点了点头,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反而问道:“太子妃生了儿子,按照惯例,那些附属的藩国是不是应该派遣使者来进贡呢?”他的语气平和而富有深意,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

    “是的,”成庆华连忙应道,“我们可以下令让各藩国增加贡品。”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和期待,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机会。

    大明朝的朝贡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正贡,定时进献;另一种是加贡,遇到皇家喜庆的事情就进行。《大明会典》记载,朝贡的国家分为三类:东南夷、西南夷和西戎。但其中有很多是商人冒充的,他们因为海禁而想从中获利。这些国家的使者带着珍贵的贡品来到京城,向大明皇帝表达他们的忠诚和敬意。而大明皇帝则会以盛宴款待他们,展示大明的威严和富强。

    林小风分析完后,对成庆华说道:“既然可以加贡,那就立即通知下去吧。”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决绝和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决定。

    “但是.”成庆华面露难色,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却又不敢说。

    “有什么难处?”林小风问道,他的眼神锐利而敏锐,仿佛能看透一切。

    “自从我朝丙子胡乱之后,朝鲜就断了贡品;蒙古各部也因为黄台吉的征讨而断绝了联系。现在只剩下琉球、安南、暹罗、占城等少数几个国家了。如果我们强行要求他们增加贡品,恐怕会损害宗主国的威严。”成庆华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和无奈,他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林小风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微笑着说道:“范尚书你只管去通知他们吧,其他的事情我来处理。”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自信和从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先派使者去蒙古,让他们来进贡。来的,我以盛宴款待;不来的,我就用武力相迎!”林小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和霸气,仿佛能震撼人心。

    “内患既然已经平定,接下来就该解决外患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决绝和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他的目光穿过大殿的窗户,望向远方的天空,那里似乎有着无尽的挑战和机遇在等待着他。

    自古以来,打仗这事儿啊,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名头正了,道理就顺了,道理顺了,大家才愿意跟着你干。将士们卖命,老百姓心向着你,这可是打胜仗的根本。老百姓的心往哪儿靠,战争的输赢啊,不在于两边兵力差多少,而在于时机对不对。林小风站在紫禁城的城楼上,望着远方连绵不绝的山脉,心中暗自思量。他知道,要打蒙古,就得找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于是,他拿那些附属国不按时进贡来说事儿,打算以此作为开战的理由。

    成庆华一听,赶紧劝道:“陛下,您可得三思啊。虽然李闯那伙人被打趴下了,但国家还得休养生息;西南那边的土司还没安定下来,两条线同时开战可不是好主意。要是这时候再跟蒙古起冲突,他们万一跟建奴勾结起来,从南边打过来,那可咋整?”他一脸忧虑,显然对林小风的决定感到担忧。

    林小风眼神坚定,回答说:“蒙古咱们不打,早晚也得被建奴赶着来打咱们。咱们得主动出击,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他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