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4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4章 (第2/3页)

期待。镶黄旗的遏必隆、镶白旗的阿济格、汉八旗正白旗的旗主石廷柱等人都围坐一圈,气氛热烈而紧张。

    按理说,阿济格应该跟着多铎去宣府,但多尔衮怕他惹事生非,便把他带在身边,想分他点功劳,也好让他收敛些性子。阿济格坐在多尔衮身旁,眼神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仿佛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冲上战场。

    “范先生,明天攻城,您可有什么好主意?”多尔衮举杯向范文程敬酒,语气中带着几分敬意和期待。

    范文程微微一笑,那笑容温文尔雅,却透着几分深邃:“此次入关,咱们得稳扎稳打,睿亲王可别忘了这一点啊。急功近利,只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这……”多尔衮欲言又止,心中虽有急躁,但也知道范文程所言非虚。

    正白旗的七千将士都眼巴巴地看着他呢,哪能空手而归?密云城就在眼前,城中的繁华与富饶仿佛已经触手可及,他们都想痛痛快快地掠夺一番。

    “我知道您心急,但还请稍安勿躁!”范文程饮尽杯中酒,环视四周说道:“咱们入关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牵制明军主力;二是骚扰城池,打乱他们的部署,寻找机会攻打居庸关。”

    “但前提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胜才是上策。密云城里的虚实咱们还不清楚,明天各部先不要急着攻城。等我派出去的亲兵回来再说如何?”范文程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稳与睿智,仿佛已经洞察了一切。

    众人疑惑地看着多尔衮,多尔衮自己也是一头雾水。他不知道范文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出于对范文程的信任,他还是决定听从他的建议。

    范文程向多尔衮借了二十名亲兵,说有要事要办。多尔衮没问缘由就答应了,他对范文程的信任已经超越了言语。

    “十四弟啊,你的亲兵啥时候能回来?”阿济格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期待。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多尔衮则是第十四个儿子,两人虽非同胞,但却以兄弟相称,感情深厚。

    “不知道啊,得问范先生。”多尔衮答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范文程的信赖与敬佩。

    话音未落,一名亲兵匆匆入帐:“禀睿亲王,我等已遵范先生之命归来复命。”说完又向范文程和其他将领行礼,态度恭敬而严肃。

    “说吧,你们去哪儿了?”多尔衮好奇地问道,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与期待。

    “嘿嘿!”亲兵先笑了两声才说道:“范先生命我们到密云附近抓几个老百姓来问问情况。但密云附近的村子太少了,好不容易找到几个村子吧老百姓又都跑了。幸好范先生让我们上山去碰碰运气,结果还真抓到了三个人。”

    “哦?”多尔衮立刻明白了范文程的用意:“他们说了什么?”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紧张。

    “这三人是山里的猎人,前几天刚带着猎物到密云城去卖。他们说城里明军有好几万,领军的将军叫黄得功!”亲兵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兴奋与激动,仿佛已经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欢呼。

    多尔衮听后惊出一身冷汗,庆幸有范文程在,否则凭他的性子明天肯定就强攻了。两军交战最怕的就是对敌情一无所知,而范文程的谨慎与智慧无疑为他们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

    多尔衮再次举杯敬范文程:“范先生真是我的智囊啊!我敬你一杯!”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敬意与感激。

    “睿亲王过奖了,范某愧不敢当!”范文程笑着饮尽杯中酒,他的笑容中带着几分谦逊与淡然,仿佛已经超脱了世俗的荣辱与得失。

    既然已经知道了明军的部署,多尔衮的心也安定了下来。他相信,在范文程的帮助下,他们一定能够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酒过三巡,多尔衮站起身来,大声说道:“黄得功不足为惧!他能从张献忠、李自成的手下活下来,纯属侥幸!咱们大清的铁骑所向无敌!”他的声音慷慨激昂,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明天谁愿意出战?”多尔衮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几分期待与挑衅。

    “我!”遏必隆还没等阿济格开口,就已经挺身而出。他的声音响亮而坚定,仿佛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冲上战场,证明自己的勇猛与忠诚。

    “好样的!”多尔衮高兴地走到遏必隆面前,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力度仿佛传递着他对遏必隆的信任与期待,也仿佛在为他加油鼓劲。

    ……

    第二天清晨,密云城北。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在大地上,仿佛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战袍。遏必隆率领千骑大张旗鼓地逼近密云城,来到火炮射程之外停下马来,观察城内的动静。

    果然如他们所料,城上静悄悄的,城门也敞开着。遏必隆环顾四周,发现一棵大树,便坐在上面休息。他的眼神中带着几分悠闲与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坐在树荫下乘凉。他们或谈笑风生,或闭目养神,仿佛并不把即将到来的战斗放在心上。然而,那紧握的缰绳和闪烁的眼神却透露出他们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城中既没有人出来,也没有人进去。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快到中午的时候,遏必隆下令:“埋锅造饭!”他的声音响亮而坚定,仿佛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品尝胜利的滋味。

    在众人眼皮子底下,纳兰继本带着他的兵马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阳光照耀在他坚毅的面庞上,映照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城门两侧,守城的士兵们肃立,目光中既有敬畏也有不安,仿佛能感受到即将到来的风暴。

    “总兵大人,这可使不得啊!”邱钺急得直跳脚,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连忙劝阻。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灼,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措手不及。

    黄飞也跟着附和:“是啊,总兵大人,咱们骑兵就两千多人,不管打不打得赢,这损失都太大了,不划算啊!”他说得在理,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忧虑,即便黄得功手下的骑兵个个勇猛无比,能胜过那些建奴骑兵,但战争的代价总是沉重的。毕竟,建奴的骑兵数量是他们的五六倍,甚至七八倍,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黄得功手里拿着千里镜,脸色沉得像锅底,摇了摇头叹气道:“兵法上讲,两军交战,士气最重要。咱们要是还没打就缩头缩脑的,士气先没了三成,这仗还怎么打?”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再说了……”黄得功转过身,目光扫过大伙儿,那是一种混合了坚定与决心的眼神,“建奴不知道咱们的底细,咱们也不清楚他们的招数。以前辽东打仗的时候,咱们和建奴每次交手前都会派小队去摸摸对方的底,这是规矩。”

    “至于那五百步兵,我自有安排。”他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说完,大伙儿都盯着看,只见一千骑兵和五百步兵就这么出了城。骑兵们都是勇卫营的精锐,穿着崭新的棉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戴着闪亮的头盔,牵着马慢慢走,离八旗骑兵越来越近。他们的步伐沉稳,每一步都透露出训练有素的气息。

    这些战马因为缺粮草,虽然最近补给了些,但速度和耐力还是比不上八旗的战马,所以走得慢,好保存体力。它们的鼻息间喷出白雾,显得既紧张又兴奋。

    那五百步兵跟骑兵并肩走着,走到离城一里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开始布阵。没有拒马,没有战车,就靠人墙摆了个阵型。步兵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他们知道,这一战,不仅是为了胜利,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步兵们站成三排,准备用三段击的战术应敌。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冷静与决绝,仿佛已经做好了面对一切挑战的准备。

    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纳兰继本大声命令:“全军上马!”他的声音响彻云霄,带着一种不容抗拒的力量。

    骑兵们纷纷上马,纳兰继本又拿起千里镜观察八旗骑兵,一数人数,二看装备。他的眼神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装备不同,战术就不一样。骑兵分轻重两种,轻骑兵可能穿棉甲或者暗甲,战马有的没甲有的半甲。如果带着火器,那就不是传统骑兵了,是火器骑兵,远了就用鸟铳射,近了就弓马并用,然后肉搏。还有用三眼铳的,近了发射,然后当棍子用。纳兰继本的心中默默盘算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如果没有火器,那就用传统战术,要么对冲,要么画八字追逐。建奴的骑兵战术介于蒙古骑兵和咱们边军之间,既有传统的也有火器的。

    看了八旗兵的装备,纳兰继本心里稍微安了点。他们穿着棉甲,战马披着半甲,没看到火器。这意味着,两军之间的较量,主要就是看战力和战术了。

    纳兰继本观察遏必隆的时候,遏必隆也在偷偷看他。明军的骑兵盔甲闪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左边挂着弓,右边挂着箭袋和马刀。战马虽然没甲,但骑兵们的战斗力可不一般,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屈的斗志,仿佛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能跟这样的对手交战,肯定不是等闲之辈。遏必隆的心中涌起一股战意,他翻身上了马,高声喊道:“上马,迎战!这仗咱们赢定了!”他的声音激昂而坚定,仿佛已经预见了胜利的到来。

    “必胜!”

    “必胜!”

    八旗兵们挺起胸膛,大声呼喊着。他们的声音响彻云霄,透露出一种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自从林小风二年破关以来,八旗兵就很少吃过败仗,偶尔输一次也是在关宁军手上。至于明朝内地的兵,特别是骑兵,对上八旗铁骑往往力不从心。

    今天虽然遇到了黄得功和他的勇卫营,但勇卫营终究不是关宁军。关宁军都挡不住八旗兵,更何况勇卫营呢?所以他们自信满满,觉得今天这仗必胜无疑。

    正黄旗的八旗兵一千多号人,缓缓策马向明军集结。他们的队形整齐划一,透露出一种训练有素的气息。纳兰继本左手握着弓,右手按着箭袋,大声激励士兵们:“今天咱们遇上敌人了,就得拿出点威风来!”他的声音激昂而有力,仿佛能够激发士兵们内心的斗志。

    “五十步开外箭上弦,二十步之内拔刀拼!”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力量。

    “这一仗,是咱们立威的时候!”他的目光扫过士兵们,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决心。

    “明军威武!”将领们虽然心里犯嘀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