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3.5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3.5章 (第2/3页)

分!”说完,命林小风退下。林小风又提出希望能携带皇庄产出的一百石盛世薯去长江,靖江帝爽快答应,调侃道:“何来什么盛世薯,不过是红薯,名字绕口而已。”林小风尴尬一笑,接受了调侃,并接受帝警告今后要少耍些小聪明。随后,林小风拜别离开了。

    林小风满怀信心地走出皇宫,手中紧握宝剑,怀揣圣旨,准备启程前往长江。靖江帝给予他一个月的赴任期限,除去路上所需的时间,实际上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刚抵达太子日报社,便看到李德贤脸色阴郁,林小风径直坐下与他交谈。李德贤欲言又止,林小风则低头检查着手中的报纸,寻找可能存在的疏漏。过了许久,李德贤终于打破沉默:“林兄真的要走了吗?”林小风展示手中的宝剑,肯定答复:“得到了陛下的赐剑,我确实要离开了。”

    李德贤见状,面露苦涩:“这把剑我求父皇很久都没有得到,现在却到了你手里。你若离去,我该怎么办?”林小风长叹一口气:“殿下你现在统帅几千兵马,已经能够独立处理政务,我在不在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当前还有很多事务需要殿下亲自处理,我即便留在这里也帮不上太多忙。虽然我要去长江,但如果没有你在我身边,我也确实感到无所适从。”

    此时,报社里的新入职记者们纷纷好奇地探头张望。林小风察觉到气氛有些压抑,为了缓解紧张情绪,他提议晚上一起去看北廊广场上演的新剧,边看边聊。李德贤担忧地问:“你若离开,报社的事情谁来主持?很多板块都是你亲自执笔的。”林小风轻松回应:“让他们加班就是了,不过报社的同事们最近都很辛苦,饮食和休息都不太好。如花!如花!”随着林小风的呼唤,一位老嬷嬷匆忙从楼梯上赶来,林小风指示她:“从今天开始,报社中午必须供应鸡蛋汤,要熬得浓稠,多加蔬菜,少放蛋,以免上火。”

    ·······························································································

    舞台之上,北廊广场熙熙攘攘的人潮犹如江海翻涌,市民们对这类戏剧的热情犹如炽热的火焰,幸福的氛围四散弥漫,使得京城的生活色彩斑斓,热闹非凡。

    “哥哥!为何你不能娶我呢?”女子梨花带雨,泣不成声,她哀婉诉说,“我俩虽一直以兄妹相待,小娟从未有过逾矩之想,但如今我的清白之身已被你看尽,若再言兄妹之情,你必须娶我,否则我宁愿赴黄泉也不苟活!”

    “可是我身为宦官,此事实难从命!”男子面露苦楚,极力劝解,“就算我是个阉人,也不能因此就断定我不能成婚吧?”

    “阉人与否并不重要!即便是太监也能娶妻延续血脉!”女子咬牙坚持,眼神中透露出不屈的决心。

    “小娟!不要再说了!”男子悲痛欲绝。

    台下,林小风端坐在贵宾席上,面色沉郁如千年寒潭,他静静观看着台上激烈的表演,心中揣测,这出戏码大概源自阳曲县的文化输出。周志伟这个人,虽顶着读书人的名号,却将各种俗套狗血的情节——诸如绝症、车祸、伦理纷争——统统混杂编排进剧中,短短半场演出就囊括了世间所有悲剧元素,叫人看了眉头紧锁,不禁为之惋惜。

    李德贤同样表现出不适,喟然叹道:“林兄,今晚这出剧目委实算不得高雅之作,比起脍炙人口的《白蛇传》,可谓是天地之别。”林小风无奈地摇了摇头,提议道:“往后必须要下令更换剧目,提倡演出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的作品,比如爱国爱家题材,每部剧至少要连续演上三个月以上再考虑更换。若再沉迷于这类低俗剧情,我恐怕又要遭到弹劾。”

    李德贤关切地问起林小风何时归来,林小风答道:“归期难定,也许是一年半载,也许三年五载,唯有等到粮荒彻底解决,或许那时便是我重返京城之时。”

    李德贤愤愤不平,誓要在报纸上继续揭发弊端,力争一次性解决粮荒问题,以便林小风不必远赴长江。林小风却淡然以对:“此事到此为止,过犹不及,我们已经两次触及底线。报纸的公信力弥足珍贵,若再肆意损耗,恐怕整个报社都将风雨飘摇。”

    林小风坦诚地表示自己被贬谪乃是不可避免之事,但他坚信凭借陛下的恩典和自己的努力,或许不久就能重归京城。当李德贤问及筹集的粮食对于救灾能起到多大作用时,林小风摇头惋惜:“这只是杯水车薪,单靠捐赠难以挽救全局,解决粮荒的根本在于陛下。”

    林小风神情严肃,说出一剂药方:“只需要陛下一句话,下诏令长江府以北、汾河府、卢云府等地整顿府衙、大力修建寺庙、推动大兴土木,并鼓励民间富户举办宴乐活动、新建宅邸,这样一来,灾情自然能得到缓解。”

    李德贤听后震惊不已:“这种方法绝无可能实行,父皇绝不会颁布这样的诏书,而且在灾荒时期采取这种措施,天下人一定会强烈反对。”林小风坚持道:“然而,只要陛下下定决心,总有办法解决问题。民间确实存在不少粮食储备,新兴贵族崛起,大户人家常常储备多年粮食,更有足够的财力购买粮食。通过推动建筑活动和奢侈风气,可以让富户闲置的资金流动起来,进而让百姓能够填饱肚子。”

    李德贤沉思许久,终于领悟到:“原来这就是以工代赈的策略!之前林兄曾经跟我提起过。”林小风点头确认:“没错,朝廷中的老臣对此都心知肚明,但是这种方法违背了世俗道德观念,需要顶住舆论压力。因此,陛下需要连下三道诏书,确保地方官员对此深信不疑,避免他们在执行过程中反复请示,耽误时机。”

    李德贤困惑地问道:“为何至今没有人采取这样的方法?为何没有人深入思考这种策略?”林小风解释道:“民间的确有大量的余粮,特别是在太平盛世,新贵层出不穷,囤积粮食、购买余粮的现象十分普遍。推动建设和发展娱乐产业,可以使富户的死钱变成活水,财富得以流通,百姓自然能够吃饱饭。但这种方法需要时间去转变观念,借助报纸的力量,或许可以逐步推广开来。”

    林小风将目光重新投向舞台,不再言语。此时,舞台上正上演一幕高潮部分,林小风瞥见台上太监的表演过于夸张,不禁哑然失笑,心中暗骂周志伟编写的剧本太过离谱。他决定将周志伟一同带到长江,不能再让他糟蹋阳曲县的文艺事业。

    当舞台剧接近尾声时,林小风看到李德贤还在沉思,便温言安慰:“殿下不必过于忧虑,人力有时而穷,尽心尽力便能问心无愧。”

    李德贤坚毅地做出了决定:“我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上奏父皇,详细陈述此事。如果一次不成,那就再上,直到达到目的为止!”林小风感激地回应:“殿下您的用心,臣感激不尽。虽然我认为上奏未必马上见效,但不妨一试,或许陛下会为此感到欣慰。等我从长江返回,定会给殿下带上当地的土特产。”

    李德贤整理思绪,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舞台上:“暂且放下此事,先看完这出戏再说。”台上的男女主角再次紧紧相拥,女子深情表白:“兄长,你说过没有陛下的赐婚,太监不能娶妻,我会去向陛下请旨,如果陛下不同意,我宁愿抗旨!”

    李德贤听着剧中越来越离奇的情节,眼角禁不住抽搐,这出戏的荒诞不经让他哭笑不得。尽管如此,他知道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远比戏剧复杂得多。

    ···············································

    归家之刻,夕阳斜照,林府内肴馔满桌,琳琅满目,静候林小风共进晚餐。林桃花,那俏丽灵巧的丫鬟,一瞥见主人踏门而入,便迅速趋前,接过主人肩头负重,待触及那柄熠熠生辉的宝剑时,不由得脱口而出:“哎呀,此剑瑰丽非凡,公子是从何处得来的宝贝啊?”林小风淡然一笑,吩咐道:“暂且将物件放在一旁,待用过晚膳后再细细讲述。”于是,他安稳落座于餐桌之上。

    尹佳妗,那位聪慧体贴的女伴,素来善解人意,只见她目光流转,洞察一切,立即起身言道:“我去盛饭来!”近来贴身伺候林小风,早已谙熟家仆之道,举止间透出一种自然流露的娴雅。虽然林府财力并非丰厚,却颇讲究生活质量,每日膳食精细考究,使家中上下均感到满足与宽慰。白昼里,林桃花带领众丫鬟料理家务,井井有条;尹佳妗则常伴左右,或是穿街走巷采购物品,或是游玩消遣,日子过得恬静悠闲,纵然偶尔心生迷惘,倒也乐在其中。

    待众人各自舀满米饭,围坐一起享用时,大家细嚼慢品,唯独谢洪信如饿狼扑食,捧着大碗大快朵颐。林小风因白天观剧心境欠佳,胃口略显寡淡,搁下筷子,默默注视着大家吃饭。林桃花留意到他的异样,关切地问道:“公子为何停箸不食?今日的菜肴不合口味吗?”尹佳妗听闻此言,心中暗自紧张,深知今日膳食由自己亲手操办。

    林小风强压心中的不悦,调整了片刻情绪,然后郑重宣布了一件大事:“我即将远赴他乡,行程已经安排妥当,只带谢洪信和卢思南两人随行,其余人等应回到阳曲老家,不必在此久留。”此言一出,众人立刻停止咀嚼,聚精会神地听着,唯有谢洪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