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剧本通过 (第2/3页)
随即,他像是想到了什么,赶忙看向走廊方向:“安娜,投递员说剧本是从哪寄过来的?”
“迪拜。”安娜这时候正好送水过来。
“难怪,难怪~”
看来张辰是亲自跑去迪拜勘景了,他就说嘛,不现场勘景怎么可能做出分镜剧本的。
“看来这次,我们真的能拍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了。”
接过安娜递来的水杯,阿汤哥一口饮尽。
想了想,他又摸出手机,找到张辰的号码。
电话接通,阿汤哥语气里都多了几分轻快:“张,你的分镜剧本我收到了,非常棒,尤其是迪拜塔的那段,是我见过最好的分镜稿~”
“哈哈,你满意就好,不枉我专门跑一趟~”
“你在哪?迪拜?”
“是的,迪拜塔还在装修,我表明了身份,找了迪拜旅游局,他们才带着我进去参观的,不然你以为那些数据我怎么来的?”
“你可真是个敬业的家伙~”
“和你这么个敬业的家伙合作,我不敬业不行啊~”
“哈哈~”
“好了,伙计,我得登机了,等我回到洛杉矶再详聊,对了,剧本我也一并寄给了华纳和派拉蒙,不过你手里的是手绘的原始版本,一定要保存好,回去后我要收回的~”
“哈哈,不可能,这是我的珍藏了~”
玩笑中,阿汤哥挂断了电话,心里对张辰大为满意,同时又想起一个人——大卫·埃里森。
在半年前的选角会议上,就是大卫·埃里森向他们强烈推荐了张辰,这个富二代别看是个纨绔,但还挺有眼光的。
当时他指着《飓风营救》告诉所有人,这人就是当今最好的动作片导演,《碟中谍4》我们应该找他执导。
像《碟中谍》这样的大IP,一般不会选择大导演,因为很容易造成成本暴涨。
不管是派拉蒙还是阿汤哥当时想的都是从刚冒头的导演中挖掘,至于怎么确认对方的能力,很简单,看他以往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叙事节奏和镜头把控能力就好了。
这两点没问题,这个人就大概率是合格的。
本来张辰并不在备选名单中,但大卫·埃里森强烈推荐,他们就拉片式的分析了《飓风营救》,然后张辰就进入了他们的备选名单。
这家伙对叙事节奏和镜头的把控实在是太强了,这是在场所有人的共识。
《飓风营救》全片几乎没有废镜头,尤其是那个两分半的长镜头,好莱坞在这方面比他强的屈指可数。
节奏方面也很优秀,媒体对《飓风营救》的评价是全程无尿点。
大卫·埃里森说的没错,这个人真的非常合适,唯一不合适的是价格。
那个时候张辰已经有了《环太平洋》和《2012》两部代表作,属于成名的大导演,如果邀请他加盟,片酬肯定不菲。
派拉蒙一开始出于成本考虑,没有邀请张辰,等找了一圈发现没有合适人选后,再回头找张辰,对方却因为有自己的拍摄计划,拒绝了《碟中谍4》,事情就这么耽搁下来。
直到阿汤哥看了《白宫陷落》后,最终确定就是张辰,派拉蒙这才决定促成此事。
……
同一时间,大卫同样在审读剧本,他一眼就看出张辰剧本中的亮点:
“IMF解散,全员被通缉,靠废旧设备单兵作战”——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主动剥夺主角权力的写作策略。
传统特工片里,主角总能背靠庞大组织:最新卫星实时定位、防弹西装能挡子弹、总部随时有人提供情报支援,观众早被“装备兜底”的安全感喂熟,知道“主角光环”会化解一切危机。
但张辰偏要反着来:IMF没了,昔日特工成了过街老鼠,通缉令贴满机场航站楼,主角揣在兜里的“高科技装备”也并不是那么可靠,在关键时刻居然掉链子。
这种“剥夺”是精准的——抽走观众习以为常的“装备安全感”,让每一次行动都悬在“不确定”上。
身份上IMF变成了黑户,再加上“没了靠山、没了装备”的窘迫,让每一次成功都带着“绝处逢生”的重量。
可偏偏是这种“窘迫式战斗”,酿出了更扎实的爽感。
他们不靠枪林弹雨硬刚,不靠超能力开挂,靠的是“绕开硬墙走窄路”的智力逆袭。
迪拜塔与敌人接头那一段真是太精彩了,分别扮演买家和卖家,李代桃僵,空手套白狼。
最后成功时,就连大卫这种阅片无数的人都不禁发出“原来还能这么干”的感慨,这种智斗环节比单纯的视觉刺激更有回甘。
更难得的是,剧本里每一场戏都踩着“任务-意外-突围”的闭环走,没有半分浪费。
比如迪拜段落,高科技手套居然在关键时刻失效,逃生用的消防水带偏偏短了一截,追击恐怖分子的时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突然来了沙尘暴……
大卫知道,这些“小插曲”不仅为了制造紧张感,还与主线紧密嵌套,成了“剧情加速器”。
大卫最意外的是张辰笔下的群像戏。
好莱坞群像电影不多,为什么?
因为很难拍出彩。
但《碟中谍4》是个例外,群像聚而不散,更难得是团队配合不降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