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零七章 儒道修心,心学亦是修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零七章 儒道修心,心学亦是修心! (第2/3页)

而后缓缓散去。

    文侯法身开口轻轻说道。

    一时间,下方众人竟然没有一人敢开口。

    当着三十余万学子的面,若是提的问题浅薄了,顷刻间便可沦为笑料。

    “在下斗胆请教先生!”

    “方才先生所言,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儒道修行,第五境方才可称半圣,若真如先生所言,岂不人人皆是第五境?”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黑色儒衫的年轻书生起身朗声询问道。

    “黑色儒杉,这是墨家门徒!”

    “听闻墨家曾与北孔联手设伏袭杀靖安侯,最后却铩羽而归。”

    “没想到今日竟然还敢派人前来捣乱!”

    一瞬间,无数道或是好奇、或是惊讶的目光投向了开口的年轻人。

    墨家来人,还在此刻开口提问,任谁都能看出是刻意来捣乱的了。

    “我问你,何以为圣?”

    “亦或是说,何以为圣道?”

    与手段狠辣的贾琮不同,文侯法身虽与其乃是一体,却有着自己的性格。

    明知墨家来人是为找茬而来,也语气温和的反问道。

    “回先生话,圣道、自然是圣人之道!”

    “我等修习先贤文章,领悟先贤精义,践行先贤美德。”

    “心中坦荡,文气自生,如此方才是圣道!”

    “所以,于你而言,圣道便是文气,便是力量?”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满天下九成九的读书人,修行儒道,便是为了力量,为了利益。

    目的直白且干脆,只是自古以来谁也不敢将话说的如此赤裸,如此的“庸俗”乃至于“有辱斯文”。

    文侯法身轻语一声反问,却直接让墨家门徒一张脸憋得通红。

    没有理会语竭词穷的墨家门徒。

    文侯法身转而随意看向了东篱书院外前来听讲的一个第二境巅峰的中年儒生。

    “你最早读书是为了什么?”

    “我……我幼时听说乡里的举人老爷不用缴纳赋税,更不用服丁役。”

    “我便想着,若是有一天我能考上举人,便能让全家都过上好日子了。”

    文侯法身目光中仿佛带着奇妙的力量,直达本心,让人无法说出谎言。

    只听第二境儒者巅峰的中年书生开口说道。

    免除赋税、徭役,这理由在自诩斯文、淡泊名利的仕子们听来实在有些粗俗可笑,但是在此刻肃穆的场所下,却谁也笑不出来。

    “你最早读书是为了什么?”

    文侯法身将目光转向另外一尊第二境儒者巅峰的儒生。

    这名儒生看起来比方才的那个年龄还要大,两鬓已经斑白。

    “昔日父亲说读书科举,入仕之后可以做大官,青史留名,被后人传唱。”

    “你最早读书是为了什么?”

    “回先生话,在下实在是记不清了,只记得幼时贫困,同县的赵举人家里每日却有着吃不完的饭菜被扔出来。”

    “后来一场饥荒,家祖三日未食,将最后的粮食留给我。”

    “想来,应是不再饿肚子?”

    一连三个第二境儒者巅峰的书生吐露真心话!

    免除徭役!

    入仕做官!

    不饿肚子!

    没有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

    更没有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种理由,看似可笑,但此刻听在耳里,却让人忍不住有一种心酸之感。

    “我再问你,如今可曾中举?可还需要服徭役?”

    文侯法身又将目光转向第一人!

    “回先生,开元年间,学生侥幸孕育文胆,中了举人!”

    “那你呢?”

    “学生曾任武昌府嘉鱼知县,为官十年,吏部考评皆是上上等,后辞官隐退!”

    “回先生,文胆有成之后,家中置办良田二百亩,已经许久未曾体会过饿肚子的滋味了。”

    第三人未等文侯法身询问,便自觉开口回答道。

    “善!”

    “所谓圣道,不在于高屋建瓴,亦不在于五经正意,唯在于一心也!”

    “你们三人,一个为了让家人免除徭役之苦!”

    “一个是为了科举当官,青史留名,被后人称颂!”

    “一个是为了不再饿肚子!”

    “心怀良知,行之所向,避恶从善,即可为圣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