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计划买地 (第2/3页)
在想阳阳!”邹晨丝毫不隐藏自己对家人的想念,和陈琦说了一番担忧小七的话。
陈琦听完之后思索了一下,“要不,我们明天回娘家看看?”
邹晨睇了他一眼,“我娘家今天刚送了瓜果过来,我明天就闹着回去。知道的是说我思念娘家人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婆家受了什么委屈呢。”
陈琦便讪讪的笑,邹晨又递给了他一个亲手剥好皮的郑州梨。
夫妻俩个轻声细语的说着闲话。
这时,段帐房过来回话,邹晨立刻让将他请到书房。
段帐房进来后见到陈琦也在,施了个礼,说道:“禀郎君和主母,前一段让我在问的在杭州买地的事情,有了眉目,有一家在咱们家做水运的老板,说到前翰林学士张伯轩家里有一个方圆十里的庄子要出售。”
“翰林学士家里怎么落魄到要卖地的地步?”邹晨奇道。
段帐房笑了笑,拱手道:“张伯轩去世已近四十年,家中子弟竟没有一个再中举的,于是便败落了下来。后来几房开始争夺家产,眼看到了最后只剩下先祖置办下来的田庄,因为田地膏贫不均,每房都死咬着自己分的是贫地。闹到了最后去杭州府打官司,杭州府便各打几十大板然后判定将田地变出,几房只分钱不分地。”
“还有这样的事情?”陈琦一听来了兴趣,让段帐房细细讲来。
“……张家的人为了防止别房的中饱私囊,便定下了规矩,只能整个田庄一起卖,绝不许散卖。所以都两个多月了,也没有一个人来问津。”段帐房说着脸上便露出了讥笑的神色。
在这个年代,变卖祖宗传下来的田地,被视为大不孝,一个翰林学士的子孙居然如此不孝,岂不令人唏嘘。
“不知地价是多少?”邹晨问道。
“官府估价一万五千贯……”段帐房停顿了一下又说道,“此庄方圆数十里,有一条小河贯于其中,犹为膏腴,有佃户百家。”
“一万五千贯啊?”邹晨听到这个价格盘算了一下,感觉略有些不值。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农庄,可耕种面积最多也不过是四五万亩。杭州现在地价是四百文每亩,若是贫田也不过是二三百文,比起中原的地价要便宜多了。
段帐房看到两位主人没有说话,便自作主张的说道:“其实若是能降到一万贯,我倒是觉得不错。”
陈琦想说些什么,但是想到这是邹晨的嫁妆钱,便住了口。邹晨没有发觉他的表情,问段帐房道:“你有把握能降到一万贯吗?”
段帐房沉吟了一下答道:“我自然是不成,不过若是主母肯让刘成去办,这事自然能办好。”
其实依一万五千贯的价格拿到南宋去看,还是非常便宜,苏轼做杭州知府的时候,肥田价已经涨到两贯。南宋初期,肥田涨到五贯。到景定年间,肥田价格达到了会子价一千贯,贾似道以铜钱四十缗每亩强买了数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