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一般一般,天下第三 (第2/3页)
“给全孝回电,告诉他,他自己的学业是次要的,他学成啥奶奶样,回来我也重用他。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学童都给我掌握住,多走动,多联络关怀,不要舍不得花钱,咱家不差钱。”
六娘脚跟一并,出去发报了,满脸笑意。邵全忠的一句“咱家”,显然下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邵家人,全孝的三嫂……
十一月二十一,漕运船队绕道海陵停靠补给。
“主公,属下归队!”
邵全忠没有在海陵下船回家,张之洞一身淮军军装上船了。
邵全忠一把抓住张之洞的手,“孝达兄,你可及时赶到了,去金陵可少不了你啊。”
打金陵可不是简单的军事行动,是政治仗,而且是跟湘军并肩作战,这里的弯弯绕多了去了。
你光能打不行。你顶着炮火,跟李秀成拼命,很可能傻乎乎成了湘军立大功的踏脚石,自己毛都捞不到。
怎么能占便宜,立大功,损伤还小,那可得多依仗足智多谋的军师。
张之洞足智多谋么?按他自己谦虚的说法,“一般一般,天下第三。”
人家都没复习,去京城闭卷会试,杀进殿试,轻松就拿了个探花回来,脑子大清国排前三毫无疑问。
问题是前两名脑子都不用在阴谋诡计和军事上,去研究什么尚书周礼易经、骈四俪六,给小皇上草拟圣旨去了。
“属下在翰林院只干了半年,主动要求外放。现在授凤阳知府,调淮军军前效力,成了朝廷正式派到淮军的官员了。”
张之洞原来是泰州知州,在中枢翰林院镀金半年,没有啥功劳,外放直接升两级成了知府,这就是中枢镀金的力量。
翰林院可是我大清培养顶级高官的摇篮,阁老和入军机处的真正我大清统治者,一般都出自翰林院。外放的话直接当巡抚都有可能,区区知府还是小的呢。
张之洞进士及第后,一定要有在翰林院的工作经历,这是进入顶级圈子的前提,所谓的翰林系,根正苗红嘛。
对比下的话,翰林院就相当于——安全起见,咱就不对比了。
乔松年亲至码头,给邵全忠壮行。
乔大人看着意气风发的义子,满意得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