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关于北伐的讨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关于北伐的讨论 (第1/3页)

    主张立刻北伐,快速掏心拿下北京的读者,真的有好好想过吗?

    这个速战速决的战略,在书中是否合理呢?我们来推衍一下。

    第一个分析维度,军事方面。

    作者前两章,用了几百字的篇幅,写出了南北军事力量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作者编造,是明朝的事实。明朝迁都之后,采取了极力弱化南方武力的战略。

    这个战略,是朱棣收复安南后逐步推行的。征服安南之前,南军仍然很强。不夸张的说,那时的明朝军队,南北完全可以分庭抗礼。

    可是征服安南、郑和下西洋之后,明军战略重心完全北移,南军急遽衰落。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卫所废弛,南军其实是废了。

    早在正统时期,三征麓川之时,明军南征的主力,就从北方调集了。之后明朝多次镇压西南土司的反叛,几乎都是调集北军。

    明朝中期,整个南方就已经没有一支堪称战略重兵集团的军队。

    而同期的北方,有京畿重兵集团、蓟辽重兵集团、宣大重兵集团、山东备倭重兵集团、陕北重兵集团、关中重兵集团、甘肃重兵集团。正统之前,还有朵颜三卫组成的蒙古明军重兵集团。

    我是怎么定义古代版的“战略重兵集团”?

    我认为是:训练合格、具备野战能力的披甲战兵有三万人,或者披甲骑兵八千人以上,就可称为一支战略型的重兵集团。

    这种战略重兵集团,北军有七个之多。而南军,一个都没有!

    有人可能会问,南京的京营,算不算战略重兵集团呢?

    按照我个人的标准,不算。

    南京地区的官军数量很多,有十几万人,可绝大多数都只是治安军,披甲率低,训练差,多年不经战阵,能上阵的战兵很少。维持地方安稳、守城绰绰有余,但是野战根本不行。

    这种军队就算数量多,也不算什么战略重兵集团。

    当然,如果算土司兵,那么南方不但有战略重兵集团,而且还不少:云南木府土司甲兵四万余,播州杨氏披甲三万余,水西安氏甲兵三万余,永宁奢氏甲兵四万……

    算下来,甲兵三万以上的大土司,南方最少有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