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4章 长春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4章 长春宫 (第2/3页)

能将她们拉了起来,取过一匹绢放到大的手里,温言道:“持事生产,若有欺压,只管入京敲响朱雀街的警鼓,老夫为尔等做主。”

    两个妇人呆呆的跪在那,既不说话,也不动弹。

    “走。”圣人铁青着脸,转身大步离开破落的茅草小院。这两个妇女已经被吓成了半傻,让他入户询问当事人的想法破产了,那就实地看看吧。

    “盖因其只有两个妇女,一个八岁男童,故按累年编流氓之法,授田十亩。”小吏在前面引导,指着哗啦啦的水渠说道:“此乃灞水黑沟渠,恶人军所开。”

    得益于恶人军的不懈努力,这段时间靠近长安城的几条河水挖掘了六百余条长短不一的渠。长则几里,短的几百步。灞水过北城河段荒废的诸多水渠也疏通了,另外还建了十多个蓄水的堰塘。恶人军为此日夜劳作,每天都有武夫累死,三千余人的恶人军还剩两千不到。

    恶人军忙不过来,故而沣、泾、浐、渭北那几片是李群派的驱使官带着安顿下来的流氓在忙活——扩大恶人军刻不容缓,这是圣人下意识的想法。得尽快打仗,

    “陛下请看。”小吏顿住脚步,指着水渠前复言道:“左以水渠为界,右齐茅屋,这一眼望过去,到那颗桃树为止,便是授予两妇之家的十亩直田,就靠着黑沟渠,灌溉方便。制度,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陛下可差人走一走,以验差错。”

    “你去。”闻言,杜让能点了一名属官。

    “喏。”

    “你给这户人记的什么田?”一边看着那官员走步,圣人一边询问小吏。

    “回陛下。制度,壮丁、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司农卿召集小人等会议,言,情随事迁,授田不必尽如祖法,因地制宜。”

    小吏拱了拱手,见圣人点头,方又道:“小人察这姐妹流氓力弱,神志略有呆讷,又无丈夫,故授其十亩临渠直田,均记口分。若招夫或子壮,再依制追加。”

    “可。”这个做法,圣人是认同的。口分田,便是人死收地。这两个妇女在小吏眼中属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所以给了十亩口分。地已经被恶人军耕过了,只等播种。

    够吗?说够也够——地确实肥,这些年倒在长安周围的死尸都溶入了地里,城中产生的巨量粪便也运到了郊外,三两年之内,地不会贫瘠。而且若两个妇人的“痴傻”是面对武夫的保护色,还可以进城找点手工活,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

    说不够,其实也不够,作物产量上限摆在那,而一口人一年至少需要三百斤粮食才不会饿死。好吧,就当是妇女再打个折——两百斤。那这个三口之家一年也需要五百斤。十亩地,产得出五百斤粮食么?可以,但暴雨、蝗灾、干旱要考虑,人口可能突然死亡、逃走。武夫劫掠怎么办……影响因素太多太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就是如此脆弱。

    就算一切顺利,百姓还要为圣人纳粮——地税、户口税、青苗钱,这是明面上的。租借耕牛农具产生的小额摊派;盐、铁、茶等垄断商品,百姓在消费中也是交了税的,这是隐藏的。

    除了这些钱,哪怕官吏不贪污,朝廷不加征,百姓又还剩下几个子。武夫要是再杀来,粮食牲畜、人口一扫光,直接绝户——屯田,做起来简单,长期做,很难,就难在这。

    后世武夫三天两头来长安打秋风,朝廷就算给出再好的条件——牲畜免费送,一文钱不收,老百姓也不会干。

    李克用为何不做,河东幕府难道就没有有识之士?就算李克用不四处搞事,当守财奴。邻居会罢休吗——仅去年一年,河朔诸镇就揍了他三次,就看你不顺眼,就要干你,你怎样?李克用要抵抗。但河东百姓不会管他是主动被动。百姓只知道,一打仗官府就要粮。

    要多了,百姓种田看不到生计,还会种吗。

    种田也是需要资本的。

    “陛下,已验份额,确实是十亩直田。”属官气吁吁地回来禀报道。

    “叫什么名字?”圣人轻轻拍着小吏的肩膀询问道。

    “小臣司农卿属下驱使官王桂属下计算官,万年人王小圆,两个月前受雇司农卿。”小吏答道。

    “行事颇有条理,赏你三匹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