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五十章 :海权论和造舰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五十章 :海权论和造舰计划 (第3/3页)

到800万英镑之间,也就是1.75亿比塞塔到2亿比塞塔之间。

    这还没完,这只是将这15艘主力军舰建造出来的费用。

    其他花费还包括士兵的日常训练,军舰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各种物资的消耗费用,这笔花费相较于军舰建造成本来说也不算小数字。

    根据海军部门自己的预估,这份5年造舰计划的总成本将会超过2.5亿比塞塔,最低也只能极限压缩到2.53亿比塞塔。

    等这15艘主力军舰全部进入海军服役之后,光是这些军舰每年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再加上海军士兵的薪资以及其他的物资消耗,每年还需要再花费上千万比塞塔的资金。

    这也是为什么说海军烧钱的原因,除了建造费用之外,其他的费用也是相当庞大的支出。

    也就是目前西班牙的财政状况比较良好,才能负担得起如此庞大的军费支出。既然是5年造舰计划,那就代表着这笔支出是共计5年花费的海军军费。

    2.53亿比塞塔的支出平摊到每年,实际上也就只有5000万出头的海军军费。对于目前西班牙的财政来说,每年军费增长5000万比塞塔,也确实不算什么大数字了。

    根据西班牙内阁政府的统计结果,1889年全年,西班牙政府的财政总收入高达13.221亿比塞塔,财政收入再创新高。

    这一方面是因为西班牙本土的经济和工业比较繁荣,战争丝毫没有影响西班牙本土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班牙在殖民地赚取了大量的收入,不管是橡胶的贸易还是各种种植园的开拓,都让西班牙赚足了利润。

    唯一比较苦的就是非洲殖民地当地的土著了,不过在西班牙国内经济和财政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也没有人会在乎他们的付出。

    虽然财政总支出也高达12.021亿比塞塔,但政府毕竟有着1.19亿比塞塔的财政结余,每年掏出5000万比塞塔的海军军费又有何妨呢?

    到1890年,西班牙政府的对外负债已经还清了大半,剩下的欠款预计两年内就能够偿还。

    这对西班牙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毕竟无债一身轻,将来有什么重大建设也能够进行新一轮的贷款。

    得益于国内的经济繁荣,西班牙政府在面临大建设的时候,也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

    目前根据财政部门的估算,如果发生重大事件,或者政府需要重大建设的话,西班牙能在短时间内筹集超过10亿比塞塔的资金。

    如果将筹集资金的时间延长,或许还能在10亿比塞塔的基础上再增加5亿比塞塔。

    这对西班牙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虽然还比不上法国几年内就还清50亿法郎赔款的恐怖数据,但对于西班牙来说,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内阁政府没用几天的时间就通过了这笔造舰计划的海军军税预算,这也代表着5年造舰计划正式开始执行。

    西班牙王室和政府接连公布的对海军重视的相关计划,立刻得到了全西班牙甚至整个欧洲造船厂的关注。

    许多著名的造船厂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可不会放过这笔巨额的奖励。

    除了奖励高达1000万比塞塔的新型主力军舰的设计之外,7000吨位级别的次主力军舰的设计,也能获得500万比塞塔的奖励。

    对于西班牙的各大造船厂来说,他们对于西班牙海军所要求的下一代主力军舰的设计要求已经不陌生了。

    说白了也就是三点,速度更快,火力更强,装甲防护更厚。

    如果只追求其中一点,不管是增加蒸汽涡轮组来加强动力,或者增加火炮数量来加强火力,亦或者单纯增加装甲厚度,对于各大造船厂来说都不算什么困难的事情。

    甚至只完成其中的二点也是能够做到的。只要能够舍弃其中的一点,然后兼顾剩下的两点,就能够建造出一艘性能优越但缺点也明显的军舰。

    很明显,西班牙海军并不想要有明显缺点的军舰。他们想要的是全能发展的军舰,而这也是最麻烦的事情。

    提高火力要么增加炮台数量,要么就加大火炮的口径。不管哪一点都需要增加军舰的吨位,吨位的增加也会影响速度。

    装甲防护能力也是如此。要么就叠加钢板,让钢甲的厚度变得更厚。但这么做同样也会让军舰的吨位变得更重,速度肯定是要慢很多的。

    海军的设计又不能一味的叠加,这就要求想要参与竞标的造船厂,必须要在速度,火力以及装甲方面有着自己的技术突破。

    如果有动力更强的涡轮组,或者有防护能力更强并且更轻的钢铁材料,都能满足西班牙海军的要求。

    但科技的突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除非造船厂能够不惜代价地投入到科技和材料的研发当中,否则就只能靠时间的累积了。

    毫不夸张的说,哪家造船厂的军舰设计能够达到西班牙海军的要求,就代表着这家造船厂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

    不管是为了西班牙开出的资金奖励还是为了技术方面的挑战,都值得这些造船厂为此而拼尽全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