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奥塞和谈 (第3/3页)
场。
而这份秘密协议,则变相地放弃了塞尔维亚的主权。那段时间的塞尔维亚不得不听从奥匈帝国的统领,在外交上与奥匈帝国保持同一阵列。
也正是塞尔维亚的高度亲奥,让号称是斯拉夫人的引领者和保护者的沙皇俄国瞬间傻了眼。
塞尔维亚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比保加利亚更加重要。
这里既是俄国对抗塞尔维亚的第一线,也是奥匈帝国向南扩张的桥头堡。
谁能够取得塞尔维亚的支持,谁就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中获得主动权。
为了重新让塞尔维亚变成亲俄派,沙皇俄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最终培养出了一个架空国王的亲俄派政府。
当然,之所以能够架空国王,实际上也是米兰·奥布雷诺维奇自己的骚操作害的。
如果只是亲近奥匈帝国,这也并非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但在亲近奥匈帝国的同时,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保持着高度独裁的专制统治,这引起了塞尔维亚人的不满。
刚刚独立的塞尔维亚人还没有接受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洗脑,他们对于波黑地区也没有太大的诉求。
塞尔维亚人比较关心的是自己的政治权利能否得到保护,这时候的独裁统治就显得相当显眼了。
对于国王的独裁统治,塞尔维亚国内爆发了多次游行,议会也进行了多次有关的争吵。
也正是这些游行和争吵,让俄国人钻了空子,大肆宣传大塞尔维亚主义,让塞尔维亚人看到了似乎更加光明的方向。
不过这场战争也证明大塞尔维亚主义似乎并没有那么靠谱,一个小国家有太多的野心往往并不是一件好事。
此时的塞尔维亚人哪里还会想着大塞尔维亚主义,能够保住自己的国土,维持那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和谈进行的同时,奥匈帝国也不忘放点甜头给塞维亚人尝尝。
在和谈进行的当天,奥地利军队就全面撤出了塞尔维亚的腹地城市,往边境城市的洛兹尼察后撤。
在后撤的同时,奥地利军队还留下了大批的粮食物资以及一部分传单。
传单上面印刷着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并且还声明奥地利本无意和塞尔维亚爆发战争,是上一届塞尔维亚内阁政府在俄国的误导之下,包庇了波斯尼亚地区严重的犯罪分子之后才引发的战争。
而奥地利留下的这批物资,自然就是向塞尔维亚人的补偿了。
虽然这对那些已经失去亲人的塞尔维亚人来说于事无补,但至少给他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告诉他们这场战争到底是因为谁而爆发的。
在前任内阁政府已经被清算的情况下,塞尔维亚人的仇恨自然也就来到了俄国这边。
当然,奥匈帝国的这点小小动作还无法让塞尔维亚彻底倒向自己这边。
这场战争毕竟是奥地利军队和塞尔维亚军队打的,想要靠这点小小补偿和传单就让塞尔维亚人原谅奥地利,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在德国和俄国的和平谈判还陷入僵持的时候,奥匈帝国已经很快和塞尔维亚签署了和平协议,并且正式宣告结束这场战争。
这份和约的大部分内容都被公布了出去,其中的条款内容让塞尔维亚人都大吃一惊。
奥匈帝国并未要求塞尔维亚割让土地,作为战败方的塞尔维亚只需要象征性地支付一笔赔款即可。
虽然赔款的数目不少,但对于战败方来说这已经很划算了。
要知道,普法战争中法国作为战败方,除了高达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之外,法国还向当时的普鲁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阿尔萨斯和洛林可不是普通的地区,这里不仅是法国重要的边陲重镇,同样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
德意志帝国的工业化之所以如此顺利,来自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矿铁矿也发挥了不少的助力。
与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相比,同样作为战败方的塞尔维亚的状况明显好了很多。
塞尔维亚需要向奥匈帝国支付的赔款加起来也只有1000万福林,也就是2000多万比塞塔而已。
这笔钱可能还不够奥匈帝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军费,从这方面也能看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态度,那就是拉拢为主,打压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