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三百三十八章 :超级大战的雏形 (第1/3页)
1889年2月15日,奥匈帝国正式对外宣布,因为塞尔维亚拒不配合奥匈帝国抓捕叛军的行为,从此刻起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进入战争状态。
宣战了!
在奥匈帝国下达最终通牒的时候,就有不少的国家认为奥匈帝国会在最后通牒时间到来之际宣布战争状态。
毕竟这所谓的最后通牒就是一把双刃剑。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旦有国家向另一个国家发出最后通牒,这也代表着发出通牒的这个国家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当对方拒绝自己的要求时,就必须以发动战争为手段,强行迫使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在最后通牒被对方拒绝并且没有发动战争的情况下,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被各国政府所嘲笑,同样也会被国内的民众怒斥。
国家威严高于一切,对于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来说,这已经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了。
当皇帝宣布战争的那一刻,十几万奥匈帝国军队浩浩荡荡的向南进军。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塞尔维亚版图和后世的并不一样。多瑙河以北的土地全部被奥匈帝国占据,塞尔维亚的土地全部位于多瑙河以南。
这也代表着一件事,那就是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直接处于边境线,和奥匈帝国的南部边境军队隔河相望。
这也让奥匈帝国的作战目标相当明确,那就是直接跨河占领贝尔格莱德,快速结束这场战争。
为了以防万一,奥匈帝国决定兵分两路。其中一路为主力军队,在多瑙河以北向贝尔格莱德发动进攻。
另一路军队作为辅助,从波斯尼亚地区向东进攻,包抄到贝尔格莱德南部。
因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以多瑙河为边境的原因,导致两国的边境线弯弯绕绕,颇有些九曲十八弯的意思。
好巧不巧,贝尔格莱德正好位于其中的一个弯绕上,处于突出部的最突出部。
虽然两条河流的交叉让贝尔格莱德拥有了更好的防御地形,但对于奥匈帝国来说,贝尔格莱德确确实实处于边境军队的轰炸范围内。
既然处于轰炸范围内,那奥匈帝国自然不会有丝毫客气。在战争发动的当天就对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发动了猛烈的炮轰,当天消耗的炮弹数量就高达数万枚。
这还是因为边境部队的火炮数量有限的原因。随着战争的进行,奥匈帝国肯定会从其他地区调集大量的火炮前来轰炸贝尔格莱德。
这也代表着,往后贝尔格莱德遭遇的轰炸会比现在更加猛烈。
塞尔维亚人当然承受不住如此猛烈的炮击,他们在被宣告进入战争状态的第一时间就紧急联系了俄国,请求俄国的支援。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对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果断宣战惊呆了。他没想到战争会以如此快的速度爆发,更要命的是此时俄国国内的动员根本还没有任何进度。
确实,奥匈帝国相较于德国来说,战争动员相对缓慢,组织度较低,军队战斗力并不高。
但问题是,俄国也有同样的缺点,甚至俄国的缺点比奥匈帝国的缺点还要要命。
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军队战斗力还是相当优秀的,毕竟所谓的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同属德意志人,这是非常骁勇善战的民族。
俄国人在骁勇善战方面也丝毫不弱,但在国家行政效率,军队组织度,后勤补给以及财力方面差的就比较远了。
奥匈帝国和俄国宣布战争动员的时间都差不多,但在奥匈帝国已经动员10多万军队发动战争的情况下,俄国方面动员的军队仍然寥寥无几。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俄国政府。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距离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只有500公里的距离,这也代表着奥地利地区的军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抵达贝尔格莱德附近。
反观俄国,圣彼得堡距离贝尔格莱德接近1800公里,哪怕俄国距离塞尔维亚最近的边境线,距其也有超过600公里的距离。
说句人话就是,俄国军队很难跨越这600公里的距离前往塞尔维亚支援。除非俄国军队能够跨越罗马尼亚,但这段路程也有接近500公里的距离。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俄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塞尔维亚进行有效的支援。相较于从罗马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