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大俄、大头 (第2/3页)
君士坦丁堡:“传令!黑海舰队立即进入战备状态,高加索军团向奥斯曼边境集结,巴尔干军团开始进入罗马尼亚联合公国。”
陆军大臣伊万诺夫斯基一愣:“陛下,我们要向罗马尼亚联合公国进军吗?那里虽然隶属于奥斯曼帝国,但却是德意志帝国主要的石油采集地.”
沙皇冷笑一声:“德意志帝国已经陷入了法兰西的泥坑,根据情报,他们在整个东线只布署了不到30个师,而且没有一辆坦克,也没有多少骑兵。而我们的巴尔干军团有60个师,其中的15个还是哥萨克骑兵师!优势在我!”
当圣彼得堡的沙皇正在下达战争动员令时,万里之外的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正值深秋。风沙裹挟着枯草,拍打着新长安斑驳的城墙。这座由李鸿章带着湘淮残部建立的城市,处处透着诡异的违和感——唐式的飞檐下挂着煤气灯,朱雀大街上跑着俄式四轮马车,市集小贩的吆喝声里混杂着山东方言和突厥语。
在城西十里外,紧挨着天山余脉的是一处俄式风格的建筑群,显得格外醒目。高耸的砖砌哨塔上,一面绣着双头鹰和黄龙旗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这里是大唐武备学堂,整个中亚大唐唯一允许教授现代军事知识的地方。
清晨五点半,尖锐的军号声划破黎明。五百名学员在三十秒内完成集结,他们穿着俄式军装,但绑腿和布鞋却是淮军的老样式。
教务长段祺瑞手持马鞭,鹰隼般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孔:“今日早操科目——全副武装十公里越野!最后五十名没有早饭!”
队伍最前排,炮科教官王士珍正在检查学员的装备。这个瘦高的山东汉子是学堂最严厉的教官,也是唯一能用俄制76mm野战炮在三千米外命中移动靶的炮术专家。
“报告堂长!”一名哨兵突然跑来,“沙俄顾问团的车队到了。”
从太平天国回来后就晋升少将,还混上了大唐武备学堂堂长的袁世凯放下手中的德制望远镜,整了整貂绒大氅的领口:“让他们在观礼台等着。”
当学员们扛着步枪开始越野时,沙俄顾问团长科瓦列夫斯基上校正用鄙夷的目光打量着这支“杂牌军”。但当他看到学员们保持整齐队形翻越沙丘,听到他们用中文喊着铿锵的号子时,脸上的轻蔑渐渐变成了惊讶。
“袁堂长,”科瓦列夫斯基用生硬的中文说道,“您的学生.很特别。”
袁世凯笑而不语。他知道这些在新关中的沃土上摸爬滚打的少年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大唐的未来,更是他袁大头手中的利剑。
当天的训练结束后,袁世凯的办公室门窗紧闭。厚重的波斯地毯上,七个人围着一张摊开的地图。除了袁世凯、段祺瑞和王士珍外,还有四位特殊客人——近卫军步兵第一营营长曹锟、陆军部参谋吴鼎元、近卫骑兵师第一营营长王占元,以及秘密从布哈拉城赶来的布哈拉节度参军田中玉。
“沙皇刚刚给朝廷下了调令。”袁世凯压低声音,告诉众人一个他刚刚从俄国顾问那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