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三十六章、宣大总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百三十六章、宣大总督 (第3/3页)

其余人无论是能力,还是军中威望,都还有所欠缺。

    强行扶持一人上位,也无法让其他将领服气。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官场上,同样适用。

    按照规划好的成长路线,勋贵系中的潜力将领,要先在总兵位置上历练几年,然后再晋升为一省提督。

    等立下足够显赫的功劳后,再晋升到宣大总督的位置上,一切都变得水到渠成。

    “首辅,举贤不避亲。

    朕记得当年围剿白莲教叛军时,还有一位和汉水侯并称的名将。

    既然现在宣大总督空缺,那就干脆把南直隶提督景逸风,调过来主持大局。”

    永宁帝笑着说道。

    在一众同僚天天吃败仗的背景下,能够逆势而上收复广西,想不给人留下印象都难。

    后续景逸风的表现相对平庸,那也要看和谁比。

    平庸只是相对于李牧的,同其他大虞将领相比,依旧是其中的优等生。

    出于制衡勋贵系的需要,他本该提拔其他派系的人担任宣大总督。

    可架不住宣大战略地位太过重要,北虏又特别喜欢从这边入侵。

    对文官来说,这种烫手山芋,大家都避之不及。

    释放出去讯号后,大家推荐的人选,基本上都是政敌派系的。

    再怎么好糊弄,永宁帝也知道敌对派系推荐的人选,多半是包藏祸心。

    意识到无人可用,他又不想第三次被北虏围困京师,只能从勋贵系中选人。

    挑中景逸风,除了当初留下的深刻印象外,还有就是给清流党人松绑。

    一贯喜欢折腾的清流党人,在勋贵系掌权之后,突然规矩了起来,这可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拉着一帮宦官分析了一下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勋贵系的刀架在了清流党人的脖子上。

    不怕死的官员不少,可是连九族宗亲都不顾的官员,却没有几个。

    以往的时候,清流言官敢对着皇帝贴脸开大,主要是因为皇帝要脸。

    大不了挨一顿板子,用一顿打换取士林中的名望,为子孙后代铺路,大家觉得值。

    现在情况不一样,勋贵系的武夫,没那么讲究。

    一旦惹火了这些家伙,能够冒充反贼,直接提刀过去灭门。

    尽管景李二人从来没干过,但李牧和舞阳侯当年却没有少干。

    他们带出来的兵,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在文武争斗的最激烈时刻,许多南方官员家中都收到过类似的“灭门”警告。

    期间还有几家倒霉蛋士绅,正好被反贼余孽覆灭。

    没过多长时间,导致勤王大军覆灭的一众朝廷大员家族,也时常发生各种意外。

    甭管是不是巧合,反正很多人都被吓着了。

    在不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情况下,大部分官员都选择了妥协。

    就算是发起党争,手段也规矩了许多。

    弹劾勋贵系,也多是挑下面的武将说事,而不是直接把矛头对准朝中两位阁老。

    在永宁帝任命的一众阁臣中,就数景李二人遭受的弹劾最少。

    “陛下,不是臣在避亲,主要是七弟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还需要历练。

    等在南直隶提督的位置上锻炼几年,再加以提拔重用也不迟。”

    景国良果断拒绝道。

    天上不会掉馅儿饼。

    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冒然身居高位,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宣大总督看似比南直隶提督显赫,可能够给景家带来的利益,却是远不及南直隶提督。

    手中握着威慑清流党人的刀,他的首辅日子,才能够舒服。

    提督这种非常设岗位,景逸风一旦卸任,岗位就会被取消。

    勋贵系已经丢了江南总督的位置,再丢了主管全省军务的提督,那么南直隶最高军政长官就变成了巡抚。

    加上重建中的南京六部,后续的江南局势,脱离勋贵系掌控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在没人领头的情况下,指望下面一众将领起来对抗巡抚,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一旦悬在头上刀没了,朝廷再想从南方收取巨额税款,纯粹就是在做梦。

    如果是清流党人提出来,他都把对方喷到自闭,偏偏提出建议的还是永宁帝。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