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二十六章、声名所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二十六章、声名所累 (第2/3页)

的基础。

    经历战火淬炼之后,构成了执掌南方多省军政大权的勋贵系。

    到了这一步,文官集团已经无力压制勋贵系。

    可惜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还是抱有之前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这才发生了文官逼宫,勤王大军覆灭的惨案,彻底引发了文武之争。

    “吕兄,现在不是伤感的时候。

    洞悉了朝中局势,我们必须抓住这波机会,趁机更进一步。

    清流党现在四分五裂,如果我们再不振作起来,那就彻底完了!”

    费心远缓缓说道。

    在清流系中,他们一直都不是核心。

    加入这个团体,主要是眼馋派系的政治资源。

    这是劣势,同样也是优势。

    作为清流核心的江南地区,诞生了最多的进士,在朝中占据了大量位置。

    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皇帝在选拔入阁成员的时候,都会故意把他们排除在外。

    反倒是他们这些外面加入的派系旁支,更容易获得皇帝的认可。

    徐文岳威望那么高,还是没法号令清流党,很大因素在于他不是江南人士,缺少了乡党的认同。

    政治根基是清流党内部的楚党,听起来名字很牛叉,实际上在朝中影响力非常有限。

    湖广籍在京任职官员,同苏州籍在京任职官员,数量相差无几。

    “费兄说的不错,现在这种时候,我们必须联手。

    如果内阁依旧是五人,那么我们清流党,拿到其中之一不是问题。

    想要更多,基本上不可能。

    北方各省最少出一位,搞不好是两位。

    浙党也是一个麻烦,出于政治平衡的需要,搞不好也能获得一个名额。”

    乐向松缓缓说道。

    大虞朝的阁臣选拔,看似是百官廷推,皇帝拍板决定。

    实际上这背后,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单纯从地域上看,浙江诞生的阁臣数量最多。

    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浙党经常和清流党对着干,时常扛着清流的旗号反清流。

    背后深层次原因,还是士绅集团内部纷争不均,产生的地域矛盾。

    浙党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激化文武矛盾。

    清流党则相对激进,不光要压制武将,连皇帝的权力他们也想关进笼子里。

    主张削弱君权,提出“散权”思想,倡导“公天下以选举”。

    要求改良政治,缓和统治危机。

    听起来似乎不错,但在具体执行上,又是另一套标准。

    改革难度太大,容易引发利益集团反噬,喊口号就简单的多了。

    既可以争取士子和百姓的支持,又不用承担实质性责任。

    “浙党肯定能拿到一个位置,陛下希望缓和朝中矛盾,正需要他们出来和稀泥。

    反倒是我们比较危险,徐阁老之死被查清后,楚党同清流党分道扬镳成为定局。

    没有阉党的压力,他们不需要清流党的招牌充当护身符。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楚党会向浙党靠拢。

    加上看我们不顺眼的齐党,搞不好什么时候,一个“齐楚浙党”联盟就出现了。

    倘若局势如此发展,搞不好内阁中,我们连一席之地都没有!”

    吕凌风沉声说道。

    文官集团没能和勋贵外戚死磕,除了实力不济外,内部矛盾激化也是重要因素。

    徐文岳被人暗算,尽管做的隐蔽,还是被人给看到了。

    锦衣卫一审,出手之人全部招了出来,幕后黑手正是清流核心的左都御史。

    尽管左都御史死了,没法继续追查下去,楚党官员还是把账算到了清流党身上。

    本就充满矛盾的政治联合,直接走到了终点。

    出了这档子事,文官内部迅速呈现分化。

    许多官员把自家老大之死,怀疑到了政敌身上。

    毕竟,勋贵系这敌人真心没法搞,继续折腾下去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再喊“武夫当国”,惹急了勋贵系,人家当了真,那哭都来不及。

    在这种背景下,或是真糊涂,或是装糊涂,许多官员选择相信自己派系老大是被政敌害死的。

    反正自家老大的政敌同样死了,复仇的事,也不需要他们操心。

    有了这块遮羞布,大家可以心安理得的待在府中观望局势。

    绝对不是畏惧勋贵的武力,才选择认怂的。

    “吕兄的推测不无道理,若是齐楚浙党联盟,那就真成了心腹大患。

    外患未平,内患又生,局势将彻底失控。

    既然局势到了这一步,也没必要藏着掖着,趁现在有时间赶紧抢占先机!”

    乐向松神色凝重的说道。

    除了外部竞争,还有内部竞争,只不过三人默契的没提。

    有机会入阁当老大,谁也不想当小弟。

    现在的联手,只是为了抢占清流党内部的支持,排除其他竞争对手。

    到了最后关头,三人围绕着入阁,少不了展开一场争斗。

    ……

    近乎同一时间,朝中各派纷纷行动起来。

    拉人的拉人,结盟的结盟,永宁帝抛出的诱饵,成功把各方调动起来。

    通州大营。

    北虏撤离之后,皇帝没诏勤王大军进京,景李二人也选择性装聋作哑。

    自从董卓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