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6章 因何落后(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6章 因何落后(续) (第2/3页)

,像火药、造纸术都是从华夏传到西方。”

    “可在大航海时代到来后,西方人的技术迅速发展,华夏却因错过大航海时机,技术没太多长进。”

    一方曾十分领先,但停滞不动,一方虽在很长时期落后,却抓住了机遇迅猛发展,前者自然会逐渐被后者追上并超越。

    李念道:“西方会有地理大发现,还有一原因,即是他们耕种水平不高,粮食不足,为填饱肚子,许多西方人只好选择出海搏命。”

    “其实,当时的华夏完全有能力和技术开启大航海,郑和曾奉明成祖之令七下西洋,据说曾抵达过合洲,还将合洲长颈鹿当作麒麟带回华夏。郑和能七下西洋,足以证明华夏当时有远洋航行的能力!”

    “可惜,郑和七下西洋却未引起大明朝廷重视,其带回的海图被束之高阁,最终还因失火而被毁。”

    “郑和出海所用的最大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整支船队有数万人。即使郑和下西洋的百年后,西方也难以组织起这等规模的远洋船队!”

    扶苏闻言也觉可惜,明明领先了这么多,却还是被人超过,可叹可惜。

    “大明朝廷不重视郑和下西洋的成果,一是朝中很多官员认为远洋航行劳民伤财而无所获,不愿再继续;二是天朝上国的观念作祟,觉得海外皆是蛮夷之地,无好处可得;三是担忧民众会效仿出海,从而让国内不稳……”

    “后世王朝,朝中文臣几乎都是儒家弟子,其中很多人思想较为迂腐顽固,让其等支持华夏王朝向海外开拓,很难。”

    李念摇了摇头:“儒家,于华夏有功,但亦有过,华夏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与儒家有不小关系。”

    “从大秦到历代王朝,或相隔数百年,或上千年,却未有多少进步,甚至某些时候还往后退。”

    扶苏想到他在回咸阳时,父皇曾问如何看儒家之法,他当时回答儒家之法要强行推行,要么国改,要么儒家之法改变。

    现听李念之言,儒家显然是改变了自己,适应了君王,可这种改变给华夏带来了不良影响,否则李念话中也不会说“腐儒”、“迂腐顽固”等词。

    李念道:“西方能超过华夏,不是其等天生比华夏子民聪慧,而是因华夏本身的问题,加之其等抓住了大航海机遇。”

    “华夏从不比任何民族差,不然华夏凭何领先其等如此久!”

    扶苏道:“原来妹婿想大秦拓展海外,还有此中缘故。妹婿尽管放心,大秦不会蹈此覆辙!”

    都知道了后来的历史发展,要是还跟历史一样,那不是说他们既无能,又无智。

    说完这句,扶苏决定问点其他想知道的,他道:“这清和明都是后世王朝?”

    李念道:“皆是,清在明后,明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汉人”一词让扶苏愣了下。

    “汉人”应是后世华夏子民之称,就像秦人、齐人、赵人一般。

    但这个“汉”是从何而来?

    而且,不对啊,在清之后,还有新的后世之国,难道那个新的华夏之国不是以汉人为主?

    听了扶苏之问,李念笑道:“会说明朝时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是因在明清后,再无王朝,后世华夏非一家一姓之王朝,而是天下华夏子民共有,华夏子民皆为主人,为共和国。”

    听后,扶苏笑道:“那妹婿岂不还是后世华夏之主?妹婿来到大秦,岂不是降了身份?”

    虽在笑,但扶苏心里十分震惊,后世的华夏之国竟不是王朝,而是人人皆为国家的主人,这远超出了扶苏想象。

    他瞄了眼始皇,发现始皇毫无所动,必定是早就知道了后世华夏的情况,他又有一些疑惑在此刻得到了答案。

    原本他觉得父皇反常,某些作为利于大秦,却不利于帝位稳固,这不像父皇会做的事,他看不透其中原因,然而现在明白了:父皇早就知道王朝必被更迭,没有永远不倒的王朝,但某些事却可被长久铭记。

    父皇只怕是想成为古今功绩第一的帝王,使后来者只能眺望而难追及,至于大秦后来的帝王,有能力坐稳帝位,那就让大秦继续延续,要是坐不稳使大秦覆灭,那也是应当。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