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扶苏知历史 (第2/3页)
很快,试卷被殿内的内侍发下,扶苏扫了眼手中的试卷,试卷用的是简书(简体字),没用秦篆。
这试卷本身就是在考察他们对简书的熟悉程度,要是哪位兄弟对简书不熟,别说答题,连看懂题目都是个问题。
但他扶苏不在此列,那个鸟地方的生活条件不如咸阳安逸,吃喝不如咸阳,娱乐之丰富也不如咸阳,可正因如此,才让扶苏能静下心思考和学习。
在那里呆的一年多,他通过自学自练,对简书已相当熟悉。
相较于曾经的七国文字,简书因其更为工整、易懂、便于书写,必会取代其他文字成为大秦通用文字,而作为一国储君,岂有能看不懂自家文字之理?连自己国家的文字都看不懂,还当什么储君!
那些分封到地方上的兄弟可比他扶苏条件好多了,他们能从咸阳获得各种帮助,其等只要有心,必不可能出现不熟简书这种事。
而通过这一简单的手段,便能刷选出那些被分封到地方上后开始天高始皇远,没好生学习了解的人。
手段虽简,却很有用!
扶苏将试卷的题目先看了一遍,发现这题出的很有意思,主要是治国理政的策问题,但也有格物题、算数题。
这对那些没去仔细学习过格物、算数的人,又是一个难点,可他由于对李念的许多观点感兴趣,想要在回到咸阳后向李念请教,特意去了解过,虽不说深入学习,但比于那帮兄弟,应当要好不少。
扶苏心中不由生出一个念头:‘这该不会是父皇专门给他准备的考卷,让他成为大秦储君能更名正言顺?’
但扶苏马上又否去了这念头,以他对他那位父皇的了解,即便很中意他,也不太可能专门为他准备考卷,父皇偏向于立他为储,但未彻底定下,一切都有变数。
这试卷上会出现格物、算数题,是因大秦今后的发展与这两样息息相关,身为大秦的储君若不了解这些,如何带领好大秦?
李念所说的他还有不足之处也有这方面,大秦和以往的夏商周都将不同,作为大秦储君,未来的大秦皇帝,所需学习了解的东西更多。
扶苏思索罢,开始答题,政务治理题目既包含国内如何治理,还包括国外之策,从大的郡到小的县,包括教育、财税、军事等各方面。
其中有些他曾自己思考过,有些是在他和李念夜谈时谈到过,让扶苏答得颇为顺畅。
只是在答题过程中,扶苏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他在回答地方上的治理时,因为有经验,所以很得心应手,但遇到非地方的实际问题时,便觉得自己的回答在虚谈而不务实。
他对李念那句“扶苏公子还多有不足之处,须得再多加历练。”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李念这话是在说他欠缺这些方面的经验,他果然还需在郡一级历练,在军队历练,以补不足。
光凭自己学习琢磨,他人教授,依旧是有不足的,还得要自己实践经历。
这也是父皇考察的一环啊,从这份考卷里看出他们这些人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
随着始皇帝一声“考试结束!”,不管诸位公子愿意,还是不愿意,答完题,还是未答完,都停下笔,他们可没有违抗始皇旨意,继续答题的胆量。
有些人脸色平静,看不出答得如何,有些人神色沮丧苦闷,显然答得不尽人意,知道这场考试关乎立储,而他们答得不好,再想成为储君,希望渺茫。
父皇这么突然考核他们,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们要是早知晓父皇会考核,定会提前准备,何至于此?
但扶苏觉得这就是父皇故意为之,要是让他们做好准备,又如何考察他们的真材实料?且还可让他们警醒,知道平时多做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所有考卷被内侍收起,送到始皇的桌上,始皇未立即去看,而是对这帮儿子道:“都退下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