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大秦可在强盛而亡,不可在懦弱中死! (第3/3页)
帝王就能获得好处,甚至可能会动摇帝王的统治。
看出这点的人不少,只是都没说,这书明显是出自那位之手,陛下今日将之拿出,显然有意为那位背书。
而且,依陛下对那位的器重,跳出来指出,可能不仅没好处可讨,反倒会被陛下责罚。
所以,尽管许多大臣看出这份文件于国有利,却未必有利于皇室,却未出声,只有这位。
始皇看向这名大臣,问道:“陶卿为何会有此想?”
大臣正色道:“此书中所言虽好,却会为大秦留下巨大危害,国强却非君王之强,国家富却非君王之富……”
这名大臣讲述了一番他的看法:此书中之策虽会使大秦变得强大,但却可能于帝王皇室有害。
李念在殿内听着这名大臣发言,这时代的人虽然没有后世人的见多识广,但其等并不傻,只要将事情给他们说清,他们不难判断出其中的利弊。
但这位大臣发言错了,因为始皇帝在决定拿出这份文件时,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是选择让大秦变得空前强大,自己成为后世帝王难以企及的千古一帝,还是选择让大秦多传续几代,最终和其他王朝一样覆灭。
为了自家王朝维稳,封建君王会除去那些在他们看来不稳定的因素,像实行海禁、严苛的户籍制度等,都是为了消除不稳因素,毕竟是家天下,都想自家的王朝永世长存,万世不灭。
但李念将“强国强民,还是维持王朝的统治?”给变成了“你是要成就不世伟业,还是维持王朝的统治?”,让始皇帝没法为了维护大秦稳定而消除这个不稳定因素。
反正左右你要放弃掉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始皇做出的选择是成就前无古人,后可能也难有来者的伟业!
这名大臣言毕,又道:“此书看似为治国妙论,实则为祸害天下之源,臣请收此书焚之,并诛著此书者。”
始皇对这名大臣道:“陶卿想法,朕已知晓,然请问陶卿,世间可有千秋不灭之国?”
听到这个问题,这名大臣也明白始皇帝要说什么,但他也不可能对着始皇说“世间有千秋不灭之国”,只得回道:“回陛下,据臣所知,没有!无论夏商周,还是上古诸国,皆未有!”
但他又补了一句:“然以往未有,不代表今后未有!”
始皇没理会这句话,又平静问道:“那其等因何而灭?”
这名大臣道:“夏商是因桀纣暴虐昏庸,周是因周天子无能,大秦有明主能臣,必不会蹈此覆辙。”
始皇摇头道:“然于朕看来,夏商周之所以国灭,虽有夏桀、商纣、周天子之因,却并非根本之因,根本在于大势之变,而其等未能跟上!”
始皇这番话一出,诸多大臣心里回想着始皇那句“大势之变,而其等未能跟上”,仔细一琢磨,还真有道理。
“陶卿所言确为忠心之言,然却要使大秦闭塞,不与外界相接,不向内变化,如此一来,跟不上大势之变,终会覆亡。”
“今时又是大势变化之时,我大秦若不抓此时机变革腾跃,便会被他国抓住,到时,彼辈强而大秦弱,其等必会反制大秦。”
这名大臣道:“诸国皆蛮夷,便是于其等千载岁月,怕也未必能强过大秦。”
始皇道:“诸国今时确为蛮夷,可若大秦长久不前,终会于他人追上。若依陶卿之意,大秦闭关锁国,又如何知晓他国是否变化胜过大秦?莫非要等他国之兵驰骋于大秦疆域,才能知晓?”
李念虽未讲过后世那段历史,但以始皇之智,不难猜出后世大概发生了什么事。
始皇又道:“且即便依卿之言,大秦也未必能千秋万载,依此书之策,未必不能让大秦千秋万载!陶卿之意,朕不取!大秦可在强盛而亡,不可在懦弱中死!”
一声“朕不取!”,一句“大秦可在强盛而亡,不可在懦弱中死!”让许多大臣仿佛头一次认识他们这位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