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大章)太初九年春 (第2/3页)
程里搞点好处。
结果毫无意外,全都把自己搭了进去。
有的是司马期亲自处理的,有些是不知道被谁处理的。
霍海也是看似毫不在意,实则盯着全过程。
整个城市改造中,本地豪族没有捡到任何好处。
同时成都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
他们唯一得到的好处是,让司马期得到了巨大的政绩。
所有相关的报告,霍海直接付之一炬。
和霍海知道的时间线上的年号再一次发生了不同。
本来太初到了这个时候,应该进入天汉的。
但是,刘彻压着天汉的年号不动,继续使用太初这个年号。
太初五年。
北方大旱。
粮食产量锐减。
粮价攀升。
对于北方各地没有太大影响,该吃吃该喝喝,因为在这个城市化的第十个年头,大汉的平均工资已经提升到了九千五百大钱。
六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对社会送出了四千四百万新生知识人口。
这些人口在经历短暂的经验积累期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工资迅速朝着四万逼近。
生活中,单个铜钱的使用率越来越低。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大汉出现了最终的货币改制。
由银元和铜币代替了原来的铜钱。
其中银元代表一两,也就是一汉币。
而铜钱有两种,一大一小。
大的那一套是一角两角伍角,小的那一套是一分两分五分。
最小的一分,等于曾经的十铜钱。
铜钱依旧再使用,但是使用率越来越低。
米价的飞速上涨粮价和物价的上涨,在迅速蓬勃的工资和迅速丰富的物产面前,并不明显。
但是!
汉地十三州的人受得了,肃慎鲜卑人顶不住了。
这些年来,大汉疯狂的给肃慎鲜卑输送粮食,价格很低。
他们在自己所在的区域,建设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获取的工资,别说养一家三口了,就是养一家十口都没问题。
按照他们以前的老活法儿,养二十口,三十口,五十口,都不是问题。
这种态势下,肃慎和鲜卑人口迅速膨胀。
但,这个过程中,膨胀的是肃慎地区和鲜卑地区的人口,而不是肃慎土人人口鲜卑土人人口。
在进入经济社会,知道经济的好处后,在上层对大汉投诚后,大量汉人富人来到了这些地方。
他们可不是一个人只娶一个老婆的。
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三个,五个,甚至更多,都有。
与此同时,原来的卫满朝鲜,现在被称之为旧卫国人被迁移进来,肃慎土人鲜卑土人又同他们混姻。
所以很难发现自己族群的出生人口比例不太对劲。
目前肃慎地区人口已经从近二十年前的五十万人。
暴涨到了三百八十万人。
虽然其中一半以上是不到十四岁的少年。
但是对于整个地区来说,十四岁已经可以养家了,毕竟他们不是六年义务制教育,而是三年。
而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十三州汉民和新肃慎汉民的混血。
鲜卑那边情况也差不多。
但到了今年,粮价突然上涨,接近八百万人口突然之间吃不起饭了。
穷则思变。
穷会让所有人自己想办法找出路。
靠近津门比较近的肃慎人最先发现出路。
大汉开始去遥远的澳岛建立聚落,在那边开矿,放牧。
缺少移民。
凡是过去,送地,送钱。
而且过去如果不要地,就能获得一个工资不低于五千的工作。
整个肃慎地区,大家疯狂的报名。
别看肃慎土地肥沃,跟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去了送地这好事,还需要多想?
就算运气不好,分到的是不好的不适合耕种的地,大不了不要地,去要一份五千大钱的工作就行了。
也就是五元汉币啊!
这都够买多少粮食吃了?!寄回来养活家里人轻而易举。
大量的人,登上了船。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可惜了,船靠岸的地点不是肥沃的适合耕种的土地,而是荒芜之地,没办法拿到土地,只能去当矿工拿五元汉币五千大钱的工资了。
他们挖铁矿的时候就在想,如果自己挖的是银子就好了。就不缺钱了。
与此同时,另外一批肃慎人,抵达了中美洲。
他们挖出了银矿,银矿直接做成了银元送出去。
可惜,他们这儿多的是银元,但又没法儿偷,完全没用。
如果是自己私人去开矿,铁镐贵的吓死人,一个月下来,也就能赚六七两银子。
还要担风险,万一这个月挖的地方不太好,可能只能赚一二两,甚至倒贴钱。
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加入了朝廷的矿,至少旱涝保收。
他们有时候就在想,要是这里有一座小钢铁矿山就好了。
能够生产便宜的镐头,推车,这样就可以多存点银子回去了。
肃慎人勇闯出去后,第一波钱汇回来后,肃慎地区富裕了。
吃得上饭了,穿得起更好的衣服了,甚至小孩吃上了糖果,玩儿上了铁青蛙发条玩具。
孩子生病时,还能吃上黄桃罐头了。
鲜卑地区的土人羡慕啊,也是去肃慎赚钱。
赚着赚着,他们发现,与其在肃慎赚钱,还不如跟着出海去呢。
哪儿有赚不完的钱!
鲜卑,肃慎去的大多是有把子力气的男人,留下的大多是女人。
女人们到了婚配的年龄,身边并没有多少土人可以选,于是又选择嫁给十三州闯荡来的汉人富人。
与此同时,在美洲的鲜卑人肃慎人是憋不住的,他们也在那个地方找女人。
虽然同伴苦苦相劝,说混血是不允许回去大汉的,如果在这儿找女人有了孩子,岂不是要留在这儿过日子。
但还是有不少人不听劝。
他们有部分人想的是,留下过日子就留下过日子。
另外一部分人想的是,留下过日子?呸!老子赚了钱以后,裤腰带一系上,直接拍屁股回大汉,虽然到时候老子年龄大了,但是赚到不少钱了,还愁找不到女人?
做这一切的时候,司马相如是纠结的。
但是最终还是做了。
因为给过他们很多年机会了。
他们就是不完全投向大汉。
你看原本的羌人,还有乌桓人。
现在影子都不见了。
人家一口普通话说的好着呢,只要自己不说,谁都不知道他以前住在山上。
甚至有些人的小孩,都不知道自己父辈住在山上。
而鲜卑肃慎的人不愿意动,那就帮你动。
草原上的丁零人,人口也是暴涨,他们更多已经搬去了大汉各个港口各个据点附近居住。
这些据点有两种,一种是铁路据点,一种是海运据点。
铁路据点附近的人,都在挖矿,挖石油。
海运附近的人做运输业。
部分原本的匈奴人也开始北上。
他们能受寒,能接受这边的气候,只要能拿工资,有什么不能做的。
而更多的匈奴人,加入了西面的部队,组成了刀盾手部队。
他们很清楚,陛下摩拳擦掌,最终是要拿下安息的,只要立功,自己的家人就能入汉籍,这样就不用北上去挖矿了,就能顺利南下去大汉核心十三州部居住了。
太初六年。
经济流转之下,大量的人口通过铁路,海运,涌向美洲,澳岛。
南方也传来了好消息,南方有一片巨型岛屿上,种稻米简单到就像喝水一样。
交州这边的新一代骄傲的大汉粤人中,一部分日子过的不太好的人,兴起了下南洋。
而有钱的人则是追寻着祖辈的脚步,北上长安。
这里的橡胶园已经开始疯狂的出产橡胶了。
原始的橡胶收割工资随着橡胶的用途越来越广,飞速的提升着。
根据大汉南国丞统计,广府城在太初六年,一共销售出去二百五十三辆小汽车,五百五十一辆卡车!
不少种植水果开罐头厂赚了钱的人,继续升级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往外运送罐头。
现在不只是军队吃罐头了,去澳洲的人,去北美的人,下南洋的人,都要吃罐头了。
日子越来越好了,任务也越来越重了,大家要吃更好的东西才能满足需求了。
罐头厂老板们,嘴都笑裂开了。
而更大的朝廷厂,皇厂,霍厂,究竟是什么样的营收,只有天知道。
反正听说长安那边,大汉千乘造船厂的市值,已经飙升到三千一百七十亿元了。
是三千一百七十亿元,不是三千一百七十亿大钱。
一元,等于一千大钱。
这个造船厂的市值,几乎等于十年前长安城所有公司的市值合起来乘以二。
而十年前长安城随便一家公司的市值,都等于二十年前大汉的年税收总额。
普通人如果不查资料,已经无法想象现在这个国家究竟有多巨大,究竟有多恐怖,有多富裕了。
而成都这边,疯狂的从茶马道上吸取天竺的生产力。
富裕到了令人瞠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