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大章)最后一条动脉 (第3/3页)
五,已经传来了丧讯。
霍海想把冒菜的方法教给文家老二。
文翁这辈子绝对是典型的大公无私,如今再写汉书,这大汉好官排行榜榜一,依旧是他的。
但好人不能只落好名声。
文翁也不在成都经营势力,这些年都平稳过渡给了张骞。
现在霍海给文家后人一点好处,也算是报了当初科举时文翁帮忙背黑锅的恩情了。
虽然后来并没有发生多大的事儿,但保不齐有人怀恨在心,以后遇到文家后人踩一脚。
要是文家这些年能赚点钱,以后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公孙敬声离开后,霍海就把冒菜的配方给写了出来,让人去送给文家。
看霍海又开始忙正事儿了,卫长公主顺口问了一句:“现在全国的城市化都在进行中,城市人口已经到了四成,接近五成了,像五都三港这样的城市,城市化都七成以上了。”
“如今成都的本地财政,积累了海量的资金。”
“这三年,从天竺带回来的东西,利润越来越大,这些钱不花掉?”
“现在是不是时候修建成都到长安的铁路了。”
霍海拿起烤面粉肠吃了一口,回头:“这不是钱的问题,从成都修路到长安,不死个几千劳工,根本完不成,除非等技术进步,再等十年。”
卫长公主不开口的话,这件事情就一直在霍海心里。
按道理来说,到了霍海这个位置,几千人的生命,换一条大汉生命动脉,这很划算。
但是,这又似乎不那么划算。
但,如果没有这条路,成都一定会出问题。
当初霍海说服卫长公主留在这阴雨绵绵的小城,就是一句没人坐镇,成都必造反。
谁来都不好使,谁来谁造反。
派强力将领来这儿坐镇,是害了他们。
就好像当初赵佗和南越国,卫满和朝鲜一样。
实际上,有线电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霍海一直在观望,霍海怕刘彻老年真的会出现什么痴呆一类的情况,那搞出有线电绝对不智。
而如果有一条铁路,也能解决成都可能出现割据的情况。
毕竟成都之所以容易割据,是因为整个益州处在一个非常独立的地理单元内部,而中心的成都又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这天然的城墙,这天然的粮仓,不需要谁去领悟,是个将领到了这儿,自然而然就能懂朱元璋那句顶级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而且,都不需要你去做什么。
几千米高的墙就在益州四面八方,也不需要你去广积粮,成都的粮食,你养在这儿的人口怎么都吃不光。
粮越吃越多。
在前世现代科技还没发展起来的时期,为了压制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当时对于蜀地的征粮比例非常之高。
甚至导致天府之国这片地方,居然还出现了灾害饿死人的情况。
但这又是必须做的事情。
和现在霍海遇到的情况类似。
修建一条铁路,就能解决问题。
问题就是,修建这一条铁路,要死几千劳工。
霍海还是下不定这个决心。
其实等一等也行。
只要霍海一直待在成都,那么无论是谁坐在蜀郡太守的位置上,都不可能造反。
因为,他想造反的话,霍海会比他自己先知道。
只要霍海能在成都,能收到霍氏和皇室的一手情报,就没有任何人能造反。
问题是,霍海能在这儿待多久。
如果能待下去整整十年,那等搭建铁路的技术再进一步,再修建这条铁路也行。
现在北方正在修建铁路,甚至除了主干道,还有一些分支道路。
北方修建铁路的难度不比成都通长安简单。
那边也要死人。
但是,丁零那边,本来每年打仗就要死成千上万人甚至更多。
而且那样死人,大家还吃不饱饭。
现在有饭吃,有钱赚,修铁路而已,死当初一年死的四分之一的人就够了。
谁不愿意?
问题成都这边情况不同。
成都这边商改已经十六年了。
十六年前生的小孩,一辈子都活在工业革命之中,对历史上的苦难一无所知。
他们两岁开始吃冰糖,三岁升级果糖奶糖,四岁就吃上了具有浓郁蜀地本地特色的麻椒糖,一辈子都是过的甜日子。
在这样的成都,如果要几千条人命才能修建一条铁路,那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种创伤。
霍海不怕挨骂。
霍海怕的是给后来人留下任何闹事的借口,理由。
卫长公主背后,一直在犹豫的步羌,最终开口:“调集羌人部落。”
霍海:“现在没有羌人部落了,他们也是汉人了。”
步羌:“但是,他们生活在高山上,不会在乎这些,能够成为铁路工人,对他们反而是一种幸运。”
霍海看向步羌:“合适吗?”
步羌自己,就是羌人。
当初的小女孩长大了,现在依旧是卫长公主的丫鬟,不过陪嫁给霍海了,算霍海的妾室。
步羌在现在的羌人部落,或者说应该说是叫雪区山民中,地位很崇高。
如果按照步羌的提议来,未来搞不好被骂的是步羌。
霍海可没有让女人背黑锅的习惯。
还有,好不容消除了羌人的概念,让所有部落都认为自己就是汉人,只是生活在封闭山地之中,现在世界连通了,自己走出来了。
如果因为一条铁路,羌人概念又复苏了。
得不偿失。
步羌:“如果能成铁路工人,事后又怎么会骂呢?”
霍海抬头看了看步羌。
问题就在这儿。
没有永远的铁路工人。
人可以随水草而居,却不可能跟着铁路沿线一直迁徙。
人赚了钱之后,不可能带着老婆孩子一直搬家。
所以,铁路工人能做,但就那二十来年。
说到底,不是什么人能干这个事儿什么人不能干这个事儿的事情,不是高低贵贱之分。
而是话语权的问题。
一旦形成了群体标志,这个群体必然是要获得话语权的。
只是越是发达富裕地区的人话语权越高,对待起来越是要细致。
这才是现今大汉最难的难题。
刘细君:“可不可以尝试,给死者高额补偿。”
“不行。”霍海:“如果有人故意谋害,用这个方法赚钱怎么办?”
都不是如果,而是一定会产生,而且是海量的产生。
卫长公主犹豫了一下:“其实,还有一种可能,能规避这个问题。”
霍海也知道卫长公主说的什么意思。
其实很简单,蜀郡的人自己提出要建铁路,那再多的苦,也是自己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
霍海实际上稍微引导舆论,就能让蜀地的代表喊出修铁路的口号。
但,霍海不喜欢动舆论作假。
思索了一下,最终霍海还是决定用经济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让北方各地,加大对香油和茶叶的消耗。”
一旦茶叶和香油持续涨价,人力运输却又跟不上,铁路修建还是会被提出来。
这条铁路或许会是蜀地的人集资建设,霍海不参与营收。
但谁也不会知道,实际上这条路从规划到出现甚至是修建的契机,都是霍海在主导。
卫长公主捏着霍海的手:“放心去做吧,其实所有人都支持你,只是你考虑的太多了,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霍海知道,但是,既然做了,为什么不做的好一点,更好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