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章)昏与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章)昏与明 (第3/3页)

业的发展,这样,独居的女人不好找到这方面工作,就需要想办法找个依靠,就能提高二婚嫁娶率,再度提高人口数量。”

    刘彻回头:“这种事情没必要主动去操作了,你不是说过,每个人只要不偷懒,就能靠劳动养活自己,才是商业发达的标志吗。”

    “如果限制,岂不是开倒车?虽然能增长人口,但如果未来此类人口越来越多,那对社会反而是害处。”

    霍海摆了摆头。

    只要粮食跟得上,大汉占据的外部领土,粮食产量会越来越大,未来可能能养很多很多的奴仆。

    如果顺利的话,过个二十年,菲佣遍地都是。

    到时候不是菲佣,而是欧佣。

    这个发展过程是必须有的。

    不过,霍海询问不是真的想这么做,而是习惯性的试探,试探一下刘彻的掌控欲。

    霍海对历史不熟悉,知道刘彻晚年时开始穷兵黩武,大汉朝出现了许多问题。

    霍海要确定刘彻是不是性格变化导致了这些。

    目前看来,没迹象。

    不过霍海随时都试探着刘彻的掌控欲。

    聊得开心了,刘彻还在镇上吃了顿饭,然后才得知,这儿压根不是什么县城,也不是乡,而是一个亭。

    就是因为靠近公路,最早开始发展,所以越发展越大,现在才具备了小城的规模。

    行政上还是个亭子。

    霍海这才想起,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因为时代变化而诞生的新城市,给抬起来。

    刘彻又询问,本地原来的乡县在哪儿。

    才知道这儿是东昏。

    东昏名由自秦始皇二十九年。

    秦始皇东巡经此,霾雾四塞,命其地曰东昏,汉初因以名之。

    大概二十多年前刘彻在这儿置县,属陈留郡。

    这个地方霍海知道,这儿后世叫东明县,是因为王莽新政的时候瞎几毛在全国范围内给城市改名字。

    其中大部分名字太离谱了后来改回去了。

    但是东昏这种本来难听的名字改成东明,也就保留了。

    不过现在这个时代还叫东昏。

    霍海不懂目前的历史,但是霍海懂汉末三国历史啊!

    东昏这个地方可谓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其实什么都不挨着,南靠近浚仪,北靠近济阳。

    刘彻来了兴趣,要去东昏县视察。

    不考察不要紧。

    一考察,整个封禅队伍,脸都黑了。

    东昏县这个县,一入眼,就是满目的旧态。

    刘彻大老远就在望远镜里看出了问题:“车队留下。”

    这几个字一出来,有个应该是知情的本地官员,瞬间脸色一变。

    低矮的夯土城墙,甚至城墙上正有服徭役的人在砸夯土。

    现在大部分城市快速发展都不要城墙了,基本不征发徭役干这个事儿了。

    这儿显得尤为特殊。

    更关键是,服徭役的人,看上去有些瘦弱,不像那边北路亭的男人那么健壮。

    进来后才发现,这个地方的人,都过得不是很好。

    全是土房子。

    很多土房子并不是用夯土砖做的,而是泥巴直接敷在墙上。

    下雨之后,墙土剥落,看起来破破烂烂的。

    大街上没什么生气。

    刘彻一开始还感觉不对劲。

    然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现在全天下就没有几户有院子的人家里不养鸡养鸭的。

    那可是为了响应朝廷号召,多吃鸭子,给去北美的船队和去北方考察的队伍工作的军人提供羽绒服用的!

    还有自己想要吃肉的家庭,都有养狗,养猪。

    而这儿的人,似乎自己都吃不饱。

    这儿可是黄河边!

    这儿岸边有肥沃平原!

    就算说不上平原,至少算是个平坦的地方,种地养活这么小一个东昏县,绰绰有余。

    怎么会?

    霍海皱起眉头。

    这儿,是一丁点的新政的迹象都没有。

    不对啊,东昏县,霍海是记得的。

    看过报告,上面是没问题的啊?

    霍海:“蒋不疑,去查,查东昏县的县立小学,还有私塾!”

    如果这个地方的人认识字,那么公告他们就该认得。

    如果认得,新商改推动就该畅通无阻。

    如果新商改没有推动,那反过来反推,那就是这里的学校出了问题。

    从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学新学,这个地方虽然在黄河边,是在平地上,但可不代表平原地区就不会被困在‘大山’里。

    如果猜想准确的话……

    蒋不疑很快回来报告:“教的是篆书。”

    “学校里人不多,有十几个学生。”

    这下不只是霍海,所有官员都看了过来。

    按道理,这个东昏县再小,小学此时至少应该有千人才对,根据各地情况,除了官学,应该还有私人建立的小学,互相竞争,应该合起来有接近三千的学生才对。

    怎么才十几个。

    霍海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本地地方官抗拒新商改,欺上瞒下,他应该在这里经营很久了,附近的豪族都靠他赚钱,所以帮忙残酷统治。”

    罗烈已经出去了。

    过了会儿,带了两个人过来。

    两人来到穿着常服的刘彻霍海面前,看出了两人是贵人,低声:“二位贵人帮个忙,我二人借二位的队伍隐藏一下行迹,好混出城去,去其他地方打工。”

    刘彻疑惑:“你们知道外面什么样?”

    两人点头:“我们又不是傻子,怎么会不知道附近的人都变富乐,但是本县县令禁止我们搬家去其他地方,否则以流民论处。”

    所谓流民,其实就不是民了,在几十年前的观念中,那是一种威胁。

    有时候直接叫氓流。

    各地接不接纳氓流,全看本地县官想不想开荒。

    如果要增加人口,就开放开荒,收揽流民,但这样容易被人举报,理由是属于大汉朝廷的地,被操作给了氓流。

    只要举报就有概率成功。

    所以如何对付氓流,全靠本地县官良心,可以收,也可以当犯罪分子直接抓,送去边境戍边,甚至稍微犯事儿,直接重判杀头。

    否则每年那么多死刑犯,怎么凑得齐?

    以前大汉每年杀头的人数,那可是以前大汉举国百分之一到百分之零点二的总人口!

    但这几年新商改之后,出门务工成了正常的事情,各地都不会阻拦。

    县官们巴不得大家多出去务工。

    把钱带回来用,提升本地经济。

    这个县明显反其道而为之了。

    刘彻:“朝廷不知道,那说明这里铁板一块,很多人都在帮他隐瞒。”

    霍海却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这么做后,谁获利了?

    按理说,这个地方叫做黄河湾,是东昏县,处在后世东明县西南方的位置。

    是很肥沃很容易发展的地方,现在这里毫无发展,那……附近发展起来的几个亭,变成小城市的亭……

    霍海稍微一想,就知道好处谁占去了。

    如果没猜错的话,当初自己的人把这里的地买下来不少。

    而县官是本地人,他后知后觉发现之后,想要在新商改中牟利,于是让东昏县不得发展,而同时联合本地豪族在附近他们的土地上发展。

    本地人为了生活,自然是一个个的往外逃。

    这样,那几个地方就越发展越好。

    而本地这个县官不敢做太过分,所以只是欺上瞒下,但实际上没有过多举动,如果事情败露,大不了一句‘思想顽固,不配合商改’,然后罢官。

    没有人真的来查这里,是发现不了真相的。

    他哪儿是拒绝新商改,他简直是把新商改洞悉的一清二楚,已经参透了法条公文!

    霍海把自己的猜想说了一遍。

    刘彻细想,的确只有这种可能。

    也就是说,刚刚那个什么北路亭,反而就是他们这么发展起来的。

    反而不是什么发展的象征,而是贪污的象征!

    这个人这么做,必定不只是自己的问题,陈留郡的豪族和官员绝对不少参与!

    现在在附近发展出几个比以前的东昏县还大的城市,光是地产开发就价值多少钱?

    这简直是在薅刘彻的羊毛。

    关键是,代价是一整个县的发展!

    这得耽误多少事儿?

    刘彻抬头:“查。”

    罗烈:“查到后……”

    刘彻:“杀。”

    霍海:“去查那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学校吧,那应该是……人质?质子?”

    刘彻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如此:“好个新商改第一大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