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2章:吐蕃的隐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52章:吐蕃的隐患 (第3/3页)

唐的西域部族之间,散布“大唐驻军吸粮”的流言。

    “父亲,吐蕃这是明摆着要跟咱们对着干!”身后的郭瑾年轻气盛,按捺不住火气,“他们在勃律修堡垒,摆明了想掐断咱们通往葱岭的商路!要不要孩儿带一支骑兵过去,把那些堡垒拆了?”

    郭孝恪回头瞪了他一眼,声音沉如寒铁:“糊涂!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才几年,和亲的情谊还在,朝廷三令五申‘唐蕃无战事’,你拆堡垒容易,若激起战火,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他虽年近六旬,腰杆却挺得笔直,当年平高昌的锐气仍在,只是多了几分沉稳。

    部将们围拢过来,议论纷纷。老将王翼沉声道:“都护说得是,不能轻举妄动。但吐蕃的动作确实反常,增兵、筑堡、联部族,三步棋都冲着咱们安西来的,若不应对,他们只会更嚣张。”

    “王将军说得对。”另一位部将补充,“昨日焉耆的农技官报,有吐蕃支持的部族偷偷毁了半里水渠,虽被咱们的护渠兵赶走,可这苗头不对,他们是想搅乱咱们教外邦种稻的事。”

    郭孝恪摩挲着腰间的佩刀,目光扫过面前的舆图,落在唐蕃边境的“赤岭”:“吐蕃怕的不是咱们的骑兵,是大唐在西域的教化驻军双管齐下。他们见焉耆、龟兹靠着大唐农技增产,怕周边部族都归附,才急着搞小动作,想把水搅浑。”

    顿了顿,郭孝恪对郭瑾道:“你带三百斥候,分五路潜入吐蕃北疆,查清他们的兵力部署。”

    “尤其是勃律的堡垒,看清楚是土筑还是石砌,有没有囤积粮草。记住,只侦察,不接战,若被发现就说是‘巡边护商’,别给他们挑事的由头。”

    郭瑾躬身领命:“孩儿明白!”

    “王翼,你带五千精兵去焉耆军镇,协助那里的驻军加固城防。”郭孝恪转向老将:“把咱们新到的二十门轻火炮架在渠边高地,白天操练,晚上灯火通明,不是要打仗,是要让吐蕃的探子看见,咱们的火器足够护得住水渠和稻田,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王翼应声:“都护放心。”

    “还有部族联络的事。”郭孝恪看向负责西域部族事务的部将,“你立刻去龟兹,召集已归附的城邦首领,告诉他们‘大唐护渠护田,谁敢毁渠劫粮,军镇必严惩’。”

    “再拿出三成新收的耐旱麦种,分给那些摇摆的部族,让他们知道跟着大唐有粮吃,跟着吐蕃只有刀枪。”

    郭孝恪最后强调道:“所有人都记住,咱们的底线是‘不主动开战,但绝不示弱’。”

    “吐蕃筑堡,咱们就加固自己的军镇;他们联部族,咱们就用粮种和农技拉拢人心;他们增兵,咱们就亮火器,把局势稳稳按住,同时快马奏报长安,让太子殿下定夺。”

    箭楼的风还在呼啸,郭孝恪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那里是吐蕃的方向。

    他知道,文成公主用和亲换来的和平脆弱如薄冰,吐蕃的异动像投在冰面上的石子,稍有不慎就会碎裂。

    但安西军镇的将士们,就是要做那块压冰的巨石,用足够的实力和克制的智慧,让这层和平的薄冰,能撑过这个多事的深秋。

    三日后,安西都护府的奏报快马加鞭送往长安,上面写着:“吐蕃增兵北疆,筑堡扰边,已加强侦察与防务,未起冲突,静候殿下示下。”

    东宫,李承乾得到消息后,面色阴沉。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和亲、会盟等和平交往,也存在长期的军事冲突和边境摩擦。

    其中吐蕃对唐朝边境的侵扰乃至大规模叛乱性质的军事行动屡有发生。

    贞观十二年,吐蕃以唐朝拒绝和亲为由,进攻松州被唐军击退,此后双方暂时和解并确立和亲关系。

    历史上,在武则天至中宗时期,吐蕃势力扩张,开始大规模进攻唐朝西域、河西走廊等地,试图夺取唐朝控制的西域都护府及边境重镇,形成类似叛乱的军事对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