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开启万国殖民 (第3/3页)
、赵节、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五位核心大臣分坐两侧,神色各异。
他们刚接到通知,要商议一份“特殊的实务策论”。
“诸位爱卿,先看看这个。”李承乾让内侍文忠通传李义府的策论。
“这是前晋王长史李义府所呈,关于‘引外邦粮食解大唐之困’的策论,孤觉得有些意思,特请你们来议议。”
听到李义府的名字,众人有些惊讶,但也没人多说什么。
只是耐心的一个个看下去。
看完后,杜荷最先道:“先兵后礼,或许可用。西域那些部族,给笑脸就蹬鼻子上脸,去年劫了咱们三队粮商,不就是仗着咱们没下狠手?”
话锋一转,又有些顾虑:“不过‘粮赋监掌生杀权’是不是太急了?边军掌兵权又掌财权,容易出乱子,得设个督查司盯着才行。”
赵节沉吟道:“用蜀锦、铁器换青稞、稻米,这个路子是对的,汇通司去年就试过,利润能抵三成军饷。但李义府说‘拖欠粮赋三次就削其附属国资格’,是不是太硬了?外邦商路一断,咱们的丝绸瓷器也没地方卖,反而伤了大唐的商税。”
“不如改成‘拖欠一次罚粮,二次断贸易,三次再议削籍’,留个余地。”
房玄龄被火炮逼粮的主张惊到了,长叹一声:“太子殿下,老臣读史三十载,见惯了‘穷兵黩武’的代价。汉武帝征西域,拓土万里,却耗空了文景积累;隋炀帝伐高句丽,更是直接动摇国本。”
“李义府的策论看似能解近渴,可外邦虽弱,合纵起来也能断我商路、扰我边疆,到时候兵戈四起,粮食没换来,反而要耗掉更多军粮,得不偿失啊。”
他顿了顿,补充道:“再说‘粮赋监驻王城’,外邦国王岂能容忍我朝官吏掌其生杀?”
“传出去会被万国骂我大唐失德,寒了归化之心。”
“依老臣看,通商可以,引新种可以,但军威只能用来护商路,不能用来逼粮。”
长孙无忌一直捻着胡须沉思,这时缓缓开口:“房相所言极是,德与威需平衡。但李义府有句话说得对,‘外邦畏利更畏威’。
做到长孙无忌这样的地位,如何不懂太子让他们看这篇策论的意思。
要是太子无意,也就不会有这次内廷会议了。
也是如此,房玄龄才会叹息。
一直沉默的魏征忽然拍了下案几,声音带着怒意:“诸位竟还在议‘如何逼粮’?李义府这策论,字字都在说‘掠夺’!百姓缺粮,该从本土垦荒、兴水利、抑兼并入手,怎能把刀子对准外邦百姓?”
他瞪着杜荷:“杜郎将觉得火炮能镇住人心?人心不是石头,逼急了会反噬!去年吐蕃赞普送氆氇,是念着文成公主的情分。”
“天竺送稻种,是敬我大唐繁华。靠恩德换来的粮食,才能长久;靠火炮抢来的粮食,迟早会变成仇怨!”
魏征显然是个不怕事的,当年怼李世民,现在倒是不怼李承乾,但也不虚。
李承乾静静听着,见魏征又要开大输出,抬手打断示意安静:“诸位的顾虑都有道理。李义府的策论,激进在‘用威过度’,但思路可取。”
魏征有些闷闷不乐。
这很明显,太子殿下有这意思。
但这样的行为,有悖于他的思想。
儒家讲教化,而非是掠夺。
若是如此,跟蛮夷何异?
李承乾是知道殖民好处的,但直接开启殖民显然跟大唐的风气相违背。
毕竟哪怕是行军打仗,造反谋逆,也讲究个师出有名。
没错,现在李承乾已经有这个‘殖民’的想法了。
但不能是殖民,也不能火炮逼粮。
得换个说法,换个都能接受的。
思虑一阵,李承乾还是决定先跟李义府见见,毕竟这策论是他提出来的。
届时或许李义府能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至于李义府曾经跟着晋王,这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