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9章:开启万国殖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49章:开启万国殖民 (第2/3页)

他望着远处太极宫的飞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这哪里是“以万国养大唐”,分明是后世“海外殖民”的雏形。

    “天下之中,四方蛮夷……”

    李承乾低声自语,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棂上的雕花。

    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便以为居“天下之中”,视四方为“蛮夷荒芜之地”。开疆扩土多是为了“扬国威”“安边疆”,可那些戈壁、荒漠、远岛,往往土地贫瘠、治理困难,拿下后反而要贴钱驻军、赈灾,成了王朝的负担。

    汉武帝通西域,虽拓土万里,却耗空了文景之治的积累。隋炀帝征高句丽,更是直接动摇了国本。

    可李义府的策论,却跳出了这个逻辑。

    他不是要占领土地,而是要控制资源;不是要“教化蛮夷”,而是要“以威迫粮”;不是要凭空增加治理成本,而是要通过贸易和军事威慑,让外邦的资源“主动”流向大唐。

    这与传统的开疆扩土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资源殖民”——用大唐的技术、经济优势,换取外邦的粮食、新种,用最低的成本填补本土的短板。

    李承乾重新坐回案前,翻到策论中“西域耐旱麦可试种关中,天竺稻种可移种江南”的段落,笔尖在这些句子下画了一道横线。

    新政推行四年,大唐的国力早已今非昔比:百炼司的火炮、火铳足以形成军事威慑。

    汇通司的唐票让跨区域贸易畅通无阻;实务科培养的进士既懂农技又通算学,足以胜任“粮赋监”之职。

    江南的丝绸、蜀地的瓷器、中原的铁器,在外邦眼中都是千金难换的珍宝,这些不正是“殖民”的基础?

    但他也清楚其中的风险。

    李义府的主张太过激进,“火炮轰其壁垒”“抄没其粮仓”这些手段,稍不节制就会激起外邦联合反抗,反而断绝商路。

    再者,边军若手握过多兵权,又掌粮赋,难免滋生尾大不掉之患。

    更重要的是,朝堂上的老臣们深受“怀柔远人”思想影响,定会痛斥此举“失德”“穷兵黩武”,推行阻力极大。

    “可粮食问题,等不起啊。”李承乾叹了口气,看着着案上的《秋粮呈报册》。江南歉收、陇右粮涨,本土增产的空间已到极限,若不想办法从外部填补缺口,大唐的天花板很快就会抵达上限。

    李义府的策论虽狠,却提供了一条开源的捷径。

    与其困守中原的一亩三分地,不如用大唐的优势去撬动万国的资源。

    “李义府……”李承乾再次念出这个名字,眼中已没有了最初的惊讶,多了几分审视。

    这个在夺嫡之争中投机的失意者,蛰伏四年后竟能提出如此超前的想法,虽带着狠劲,却切中要害。或许,此人的野心虽重,却真有几分实务才干,值得一用。

    他拿起朱笔,在策论的末尾写下一行字:“策论激进,然思路可参。着令李义府于三日后赴东宫回话,详谈西域粮产与军镇调度之策。”

    写完后,他将策论合上,递给内侍文忠:“按此意传下去,另外,把西域舆图和边军武备录取来。”

    苏玉儿见他神色凝重,轻声问道:“殿下觉得这策论可行?”

    李承乾望着窗外的秋阳,语气沉稳:“可行与否,还要细谈。”

    “但至少,他让孤看到了另一条路。大唐的盛世,不该只困在长城以内。若万国之物能为我大唐所用,何愁百姓无饭吃?何愁盛世不长久?”

    秋风吹过东宫的庭院,梧桐叶沙沙作响,像在应和他的话。李承乾知道,开启这条路定会充满争议,甚至可能背负穷兵黩武的骂名,但为了新政能走得更远,为了百姓能真正吃饱饭,有些险,必须冒。

    而李义府这颗看似无用的弃子,或许会成为撬动万国殖民的第一块基石。

    次日清晨的内廷书房,檀香与墨香交织,窗外的秋露还凝在梧桐叶上。

    李承乾端坐主位,案上摊着李义府的策论,封皮上“以军威驭万国”几个字格外醒目。杜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