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7章:如何让大唐百姓人人有饭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47章:如何让大唐百姓人人有饭吃 (第2/3页)

们纷纷赞同褚遂良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为了便宜太子的视线,保障自身利益。

    这就是臣权跟皇权的相勃之处了。

    豪强本身的依赖在于权势,能在中枢朝堂上的,别看李承乾日常面对的都是顶尖大臣,然而哪怕个户部侍郎,几乎没什么发言权,在李承乾眼中的‘小官’。

    放在地方上,那就绝对是一等一的大官。

    一个户部侍郎背后,哪怕自己是清官,下边的宗族依旧会有大量人攀附,自发行成‘豪强’势力。

    这就是权势所带来的影响,不需要自己主动去做。

    所以大部分官员,自然不想魏征清查土地的言论被太子重视,可他们又没胆子去直接说,那就只能转个弯去支持褚遂良。

    毕竟褚遂良的言论也是很有道理,挑不出毛病。

    李承乾淡淡的看了眼褚遂良,没有多说什么,现在还没到时候。

    虽然以他如今的威势,强行去做没有阻碍,可到下边,清查整个大唐的土地收效会甚微。

    这需要大量的人手,可这些人手本身也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会相互勾结。

    哪怕是新生代的官员,那些寒门士子,他们一入朝廷,后面同样有大量攀附。

    这是属于时代的难题,不是几句话下去就能解决的。

    太常卿萧瑀须发皆白,出列奏道:“诸公皆重‘术’,却轻‘礼’。”

    “臣以为,当恢复‘亲耕礼’,太子殿下春耕时率百官亲耕籍田,昭示重农之意。”

    “同时在州县设‘农桑社’,每月聚百姓讲学农桑,表彰‘耕织能手’,赠以布帛、免除徭役,激发百姓耕种积极性。”

    殿内百官纷纷提出各自的看法,一是为了在殿下面前露脸,二也是为了冲淡魏征的发言。

    有的说“修关中水利”,有的提“减免农税”,有的建议“养官牛贷给农户”,议论声中,皆是务实之策。

    李承乾静静听着,这些建议都很好。

    房玄龄的储运能减耗,长孙无忌的考核能促学,魏征的均田能保民,褚遂良的新种能救荒,萧瑀的劝农能励心……可他知道,这些都只是改善,而非解决。

    时代的局限如同一道无形的墙。

    没有化肥,土地肥力难续,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畜力,亩产天花板触手可及。

    没有大规模水利,旱涝之灾仍能轻易摧毁一年辛劳。

    大臣们的建议,不过是在墙内尽可能腾挪,却推不倒这道墙。

    李承乾抬手示意安静,声音沉稳:“诸位爱卿的建议,皆可采纳,房相主仓储漕运,长孙卿掌农技考核,魏卿领清查隐田,褚卿试新种农具,萧卿复亲耕礼。”

    随后起身,目光扫过百官:“但你们我都清楚,这些还不够。粮食问题,是大唐盛世的‘软肋’,需一代接一代攻坚。今日起,设‘农桑司’,专司粮食增产之事,由房相牵头,诸卿协同,孤每月听一次呈报。”

    殿内再次肃静,百官躬身领命:“臣等遵太子殿下令!”

    李承乾心中明白,这道难题,他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解决,但只要每一年多收一亩粮,每一户多存一斗米,盛世的根基就会更稳一分。

    或许最好的法子,就是期待有人真的能从美洲带回来土豆种子了。

    只是让李承乾没想到的是,很快就有了收货。

    ——

    晋王府外的小巷里。

    李义府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色襕衫,望着街角稽查司的税卡出神,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枚早已失去光泽的金鱼袋。

    那是他当年任晋王长史时,李治亲手所赐的信物,如今却成了无用的装饰。

    贞观二十年,玄武门的刀光尚未散尽,李承乾的新政令便如春雨般洒遍长安。

    作为晋王李治的长史,李义府曾是夺嫡之争中跃跃欲试的“黑马”。

    自以为能借晋王上位,跻身权力中枢,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