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玄武门的事不简单 (第2/3页)
够办下来。
李承乾毫不客气的打断:“褚大夫这是在为世家子弟说话吧?”
“德才兼备?如今多少世家子弟,凭借父辈权势,投些华而不实的诗文,便能高中;而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十载,却连考场的门都进不了。”
“这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至于否定大臣功绩,孤改制科举,是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为大唐江山社稷考虑,又怎会是无端否定?”
李承乾是真不想跟他逼逼,只是朝廷,犹如后世之公堂,不是别人有反对意见,就能直接把人干掉的。
这样去做,也很容易乱套。
当然,如果褚遂良有其他违背律法之事,那就半点不得姑息了。
等今天退朝后,就让人去查查。
历史上,褚遂良可是有贪财的名声。
这还治不了他了?
长孙无忌见状,也上前劝道:“太子殿下,褚大夫所言虽有偏颇,但科举改制确实事关重大。如今陛下暂委殿下监国,此事若能与陛下商议后再做定夺,岂不是更为稳妥?”
长孙家族也有很多是靠着投行卷入仕途的,李承乾这次,算是无差别攻击了。
很显然,对于科举改制,长孙无忌也不想支持。
房玄龄一直沉默不语,此时却缓缓出列:“太子殿下,老臣并非反对改制,只是这糊名誊录之法,在具体施行中恐会遇到诸多难题。”
“比如如何保证誊录过程不被篡改?”
“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举子笔迹?这些细节若不处理好,改制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引发更多混乱。”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因为房玄龄这番话,看似是反对质问,实则是真正去谈论科举改制的利弊,而不是跟其他人一样,直接就找各种理由去反对。
李承乾微微颔首,道:“房公所言极是。孤已命人研究应对之策,设立专门的誊录机构,由亲信官员监督,采用多重手段,确保过程公正透明。只要方案周全,这些问题皆可解决。”
然而,群臣依旧不依不饶。
“太子殿下,科举改制关乎天下士子的前途命运,也关乎朝廷的稳定。”
“是啊,太子殿下,这一动,枉费多少读书人之寒窗苦读。”
“科举取士,本就兼顾才学与人品。行卷可察学子交际、应变之能,废除此制,岂不是自断朝廷识人之途?”
“还是稳定些好。”
“请太子殿下三思。”
百官作揖:“请太子殿下三思。”
群臣呼声,这跟逼宫没有太大区别了。
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承乾依旧是冷冷道:“孤意已决,三日后,科举改制教令正式颁布。”
“若有官员敢阳奉阴违,阻挠改制,休怪孤不客气!”
“退朝!”
说罢,李承乾起身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
等太子离开,褚遂良低语道:“太子如此刚愎自用,离那玄武门之变,恐怕不远了”
声音不大,但周边几人,却是听到了。
房玄龄看向褚遂良。
这家伙疯了。
长孙无忌深深的看了一眼褚遂良,什么都没说,转身离开。
这里的朝廷,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传到陛下那边。
自然褚遂良的这番话,也同样会。
明白人都知道,这是褚遂良,在给陛下递话呢。
——
来庭坊后院。
文忠几番欲言又止。
李承乾看了一眼,道:“想说什么就说,别整出一副憋着的样子给孤看。”
文忠作揖:“殿下,臣只是觉得,这般是否急切了些。”
“科举改制,自然是有利于大唐的。”
“只是现在,尚且”
李承乾呵呵一笑:“你是想说,孤不懂得轻重缓急是吧。”
“陛下对我虎视眈眈,还有魏王晋王一心夺嫡,我却不把心思去对付他们,反而还要得罪世家搞科举改制。”
“你是这意思吗?”
文忠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臣不敢。”
李承乾微微摇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