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8章:李承乾吃瘪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58章:李承乾吃瘪了 (第3/3页)

犯过谋逆大罪之人,太子将他官复原职,朝中必定会有不少非议。”

    李世民冷笑一声:“非议?朝堂之上,何时少得了非议?”

    “当年朕赦免李靖,不也有人说朕偏袒功臣?可结果如何?李靖为朕平定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太子若真能让侯君集为他所用,为大唐效力,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缓缓起身,李世民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宫墙。

    那边,正是东宫的方向。

    “很多事情,也该让太子去尝试了。”

    “只要他不走到那一步,些许越矩之举,朕又何必斤斤计较?”

    对于李世民来说,只要李承乾不走玄武门,不搞兄弟残杀的事情,即便是太子党壮大一些,又能有什么关系。

    侯君集官复原职后,是吏部尚书,然而如今吏部,为世家所掌控。

    让太子去跟世家斗,跟魏王晋王斗。

    这样太子哪还有心思精力来跟自己斗。

    李世民巴不得李承乾陷入朝堂的权力斗争中去。

    张阿难低声道:“陛下对太子一片苦心,太子若知晓,定会感激涕零。”

    李世民摆了摆手,苦笑道:“他若能明白朕的心意,又怎会做出这些让朕头疼的事?不过也好,太子有野心,有手段,这未必是坏事。只要他能把握好分寸,将来接过朕的担子,朕也能放心了。”

    说罢,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笔,在奏章上批下几行字,淡淡道:“传朕诏敕,侯君集官复原职一事,既已如此,便不再追究。让太子好好约束此人,若再出乱子,唯太子是问。”

    张阿难躬身领命:“是,陛下!”

    心下暗自感叹,这皇家父子之间的博弈,当真是高深莫测。

    诏敕传出。

    在别苑的李承乾顿时也明白了二凤的心思。

    这是让他去跟世家斗。

    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这也符合李承乾暂时的想法。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当皇帝,跟世家斗是必然局面。

    李世民照样也是要这么做。

    父子之间,如今的关系很是复杂。

    是父子,是朋友,亦是对手。

    算不得完全的敌人。

    李世民正好是借太子的手,压制朝廷世家势力,又能让太子跟世家斗个两败俱伤。

    李承乾也想压制世家,壮大太子党,为日后登基做准备。

    各有算计,就看谁技高一筹了。

    眼下到了秋季。

    正是地方科举时。

    李承乾下太子教令,要废除投行卷。

    然而这道太子教令,却直接被门下省打回来了。

    按照章程来说,太子教令不需要通过门下省,但如今太子监国,科举制度是率属于礼部,这道教令跟诏敕没有多少区别,章程也要经过门下省。

    大唐科举考试中实行的投卷、荐举制度是为了克服“以一试定去留”的局限而提出的,因此在刚实行之初,它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

    考试与荐举相结合,使得社会上出生于各阶层的才学之士被广泛地吸收到官府中来,同时限制了公卿大臣子弟的入仕道路,使得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

    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

    进士科的考试不仅依据试卷成绩,往往还要考察举子平日的诗文水平和社会名声。

    这些做法掺杂太多人的因素,易受不正之风的影响。

    士子们为了登第:‘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唯唏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

    除了一心苦读,士子们还需巴结权贵,以博得青睐,进而获取科第。

    走后门现象、依靠权势求科举的做法大行其道。这样便使得科举的推荐成为“私荐”,丧失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最为主要的是,世家的势力,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逐渐壮大。

    谁主导科举,谁就选自己人入仕。

    这次,可不是靠强硬手段就能搞定的。

    即便是李承乾,一时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