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李承乾吃瘪了 (第2/3页)
下三思!若今日开了这个先例,日后朝堂纲纪何在?律法尊严何存?”
随后转头想看长孙无忌,眼中满是愤懑:“长孙司徒乃国之柱石,怎能助太子乱了法度?”
这番话更多是在质问,你长孙无忌怎么能去站太子那边。
难道不知道放出侯君集,任由侯君集官复原职,这等于是助长了太子党的势力吗。
你是陛下的人,难道要站太子了?
长孙无忌唇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目光如鹰隼般扫过褚遂良涨红的面庞:“褚大夫这是给老夫扣罪名?说我乱法度?”
“当年陛下赦免李卫公时,你可曾这般义正言辞?还是说,在褚大夫眼中,李卫公的过失是情有可原,侯君集的‘谋逆’就该永无翻身之日?”
褚遂良额角青筋暴起:“长孙司徒莫要胡言,李卫公失察是无心之过,侯君集却是意图颠覆社稷!太子殿下未经陛下首肯便赦免重犯,此风若长,他日人人效仿,律法何在?陛下的威严又何在?”
长孙无忌冷笑道:“律法?威严?”
“褚大夫可还记得《贞观律》首条?‘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可程式仪表也是人定的!”
“侯君集案时隔多年,证据存疑,太子监国重审旧案,正是为了彰显律法公正!”
“倒是褚大夫,三番五次阻拦,究竟是维护律法,还是另有私心?”
说律法,可就是撞在长孙无忌的枪口上了。
当年李世民即位后,鉴于《武德律》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法典。
长孙无忌等人依据儒家的仁政思想,进一步加强“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经过前后十年的时间,于贞观十一年完成《贞观律》的修订并颁行天下。
换个角度去看,这贞观律的最终解释权,在长孙无忌手里啊。
评委加裁判,怎么输。
这么一说,褚遂良不知怎么开口了。
只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房玄龄。
毕竟说起贞观律,房玄龄也是主导者之一。
然而这次,房玄龄却是目光低垂,沉默不语。
完全没有要跟太子对着干的意思。
褚遂良一下子就慌了,房公怎会如此。
李承乾见此,一锤定音。
“行了,孤意已决,侯君集即刻官复原职。”
“今日之事,就此作罢。诸位若有异议,大可向陛下谏言!”
侯君集是吏部尚书,掌官员升迁。
对于李承乾来说很是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褚遂良要强烈反对的原因。
退朝后,消息自然第一时间就传到了宫内。
书房内,檀香萦绕。
李世民手持奏章,目光却并未落在字迹上,神色阴晴不定。
张阿难垂手侍立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太子倒是越来越有主见了。”
李世民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他将奏章随手一放,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张阿难心中一紧,连忙道:“陛下,太子此次赦免侯君集并官复原职,确实有违陛下当年圣裁,这……这恐怕会有损陛下威严。”
李世民闻言,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笑意:“阿难,你跟随朕多年,怎么还看不明白?”
“太子此举,看似莽撞,实则暗藏心思。侯君集虽有谋逆之罪,但他在军中威望极高,又与山东士族、寒门武将都有牵扯。太子将他放出,既得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帮手,又能借此拉拢各方势力。”
张阿难小心翼翼地说道:“可是陛下,太子这般擅自做主,若不加以惩戒,日后恐怕会更加……”
话未说完,便被李世民抬手打断。
“惩戒?如何惩戒?”
李世民轻叹一声,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远处:“朕若强行压制太子,只会让他与朕的矛盾越来越深,到时候局面恐怕就难以收拾了。”
张阿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低声道:“陛下圣明。只是这侯君集毕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