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21章:太子若败,吴王自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21章:太子若败,吴王自降 (第3/3页)

闷不堪。此局势如此繁杂,实不知当如何应对。”

    他现在感觉自己很无力,什么都参与不进去。

    李治想要的是太子位,自然不可能说去帮助太子。

    先前站在太子那边,不过是为了博取父皇的好感,表达自己没有夺嫡的想法。

    现在的局面,还去给太子说话,那就是谋逆了。

    武曌目光闪烁,眼中透着聪慧与野心,低声道:“晋王,此乱世也,然亦为晋王之机缘。太子与吴王叛乱,朝堂震动,恰是晋王展现才略,博陛下青睐之时。”

    李治面露疑惑,问道:“媚娘,此言何意?我又能何为?”

    武曌凑近李治,压低声音说:“晋王,今陛下最忧战事,晋王可主动请缨,为陛下分忧。向陛下建言,可遴选一批年轻将领,悉心训之,以为后备,随时听候陛下调遣。如此,既能示晋王对陛下之忠,又可使陛下见晋王之担当与才具。”

    一句乱世,实际上武曌是想让李治得到兵权。

    没有兵权,什么都不是,就只能眼巴巴看着。

    拿到兵权,才能参与进去,表现自己。

    李治思索片刻,又道:“然我从未统兵,贸然请缨,父皇肯应允否?”

    虽说是挂着金吾卫大将军的牌子,可金吾卫只是负责长安城中的治安,这跟行军打仗,完全是两码事。

    武曌轻轻一笑,说道:“晋王,虽未统兵,却可显谋略见识。晋王可私下搜集各方军情,详加剖析,呈与陛下一份战事分析及应对之策。陛下必见晋王之用心与才华,纵不让晋王统兵,亦会对晋王另眼相看。”

    现在的情况就是,太子要是赢了,晋王自然是跟太子位没了关系。

    所以这就不在考虑中了。

    真正要考虑是,在朝廷平定太子叛乱后,怎么才能更好的夺取空缺的太子位。

    李治眼中燃起一丝希望,又有些担忧地说:“若我如此行事,魏王岂不认为我在争权夺利,从而不利于我?”

    不怪李治不忌惮,现在的魏王,可是比他强多了。

    不说五姓七望的支持,且就先前征战高丽的那五千兵马,父皇那边可还没有收回。

    武曌目光坚定,看着李治说:“晋王,乱世之中,不争则已,争则需果敢。今太子与吴王已失陛下信任,其他皇子各怀心思。此时,晋王若能挺身而出,为陛下排忧解难,乃顺应天意。况且,晋王只需一心为陛下和大唐着想,行事光明磊落,又何惧他人非议。”

    她比李治看得清楚,现在已经不是得罪不得罪魏王的事了。

    要争,怎么不可能不得罪。

    况且这里是长安,武曌认为李治是太过忌惮魏王了。

    魏王的五千兵马又不在长安城中,五姓七望在长安城内的势力也就这样。

    而李治管辖金吾卫,这可是正儿八经的两万余府兵,且随时能在长安城内调动万人。

    实际上来说,比之魏王,晋王其实优势更大。

    只是这一点,李治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权势是一方面,兵权又是一方面。

    有陛下在上面压着,又何必去害怕魏王呢。

    李治微微颔首,神色逐渐坚定,说道:“媚娘所言极是。只是这战事分析,我一人恐难成,尚需有人襄助。”

    武曌微微欠身,轻声道:“晋王,臣妾愿为晋王收罗情报,助晋王一臂之力。”

    李治感激地看着武曌,说道:“媚娘,得你相助,实乃我之幸事。若我能在此中有所作为,必不负你心意。”

    武曌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说道:“晋王,事不宜迟,我等这便着手准备。”

    与此同时,长安太极殿内,李世民高坐龙椅,面色凝重,下方文武大臣们交头接耳。

    李世民开口道:“诸卿,太子与吴王相继作乱,如今局势危急,尔等可有良策?”

    房玄龄道:“陛下,太子与吴王互为犄角,确是棘手。”

    “然太子李承乾据洛阳,乃心腹大患。”

    “若平太子,则吴王自降。”

    李世民点点头。

    吴王李恪那边有几斤几两,他还是很清楚的。

    整个安州的兵力,也就两万人。

    听上去不少,实际上这跟太子的五万精锐完全是两码事。

    他也懂得吴王李恪的心思,无非是觉得太子可能会赢,提前进行站队而已。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